沿淮地区主要作物涝渍与病害减灾增效关键技术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宿州市种子公司;河南农业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532

成果描述:

沿淮地区涉鄂豫皖苏4省126县(区),是重要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约1. 4亿亩。流域洪涝灾害多发,建国以来年均成灾面积2468万亩、占全国同期39%。频繁复杂的涝渍灾害顽症与加重的次生病害,成为制约作物稳产高效的瓶颈。针对涝渍、病害不同灾期的共性减灾技术薄弱,水稻、小麦、玉米不同易灾期的个性减灾技术缺乏,品种抗灾能力弱,技术集成度低等突出问题,按照“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新思路,突破两大灾害减灾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三大作物减灾增效技术体系,主要创新如下:1.攻克作物涝渍减灾增效关键技术5项。探明作物涝渍致灾减产机理和易灾关键期特征;突破旱稻“机直播旱管盈亏补灌”轻简化栽培技术,创建了行蓄洪区“旱稻—小麦”结构避灾增效主推新模式;研制深度可调式开沟机和玉米涝渍后生理恢复生化制剂,创新农田排水与土壤调水相结合的水分调控、灾后“机追补氮—化促防衰”营养补偿等减灾共性技术。创制电动可调高速水稻插秧机、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创新水稻“长秧龄—机增密”栽插、玉米“一免两机壮苗”播种等易灾环节关键个性技术。破解了涝渍避灾防灾救灾技术薄弱、水稻易涝期秧苗迟栽减产、玉米苗期涝渍重损失大等难题。2.突破作物病害高效防控关键技术4项。探明作物病害易灾关键期及其特征,创新预测预警方法、模型和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作物病害精准测报技术,预测时效性和可靠度提高30%以上,防治预报准确度达95%以上;攻克纳米级凝结核和固体颗粒乳化相结合技术,创制出与多种农药剂型相容性好、防烟雾飘逸的热雾施药稳定剂,突破热雾技术在大田作物上应用的瓶颈。发明履带自走式热雾机以及含丙环唑和毒死蜱等农药的玉米专用热雾剂,创新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热雾施药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较弥雾施药提高工效8-10倍、防效3-5个百分点,土壤沉积药量降低88. 5%;发明含戊唑醇和三唑磷等农药的小麦专用热雾剂,创新小麦赤霉病手持式热雾轻简化高效防控技术,被农业部作为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展示推广;有效解决了玉米和小麦病害前期难预测、中后期病害重难以轻简高效防控等难题。3.集成创新水稻、小麦、玉米减灾增效技术体系。育成抗病抗逆作物新品种9个,其中“新两优6号”超级稻和“皖麦52”为国审、农业部主导品种;研制农机新装备8种。通过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涝渍和病害减灾共性与个性关键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创新三大作物减灾增效技术体系和新型技术应用服务模式,通过“三区”熟化,在沿淮地区推广1.51亿亩,其中近三年应用8564万亩、增效123.98亿元;支撑了沿淮地区农作物减灾增效,为易灾地区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轻简化减灾增效提供借鉴。共获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9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0篇。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合作奖2项。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