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330
成果描述: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存在以下关键科学问题:如何个体化精准预测乳腺癌发病及复发转移并进行机制探讨?如何个体化精准预测并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疗效及预后?该项目针对这些科学问题,在基因遗传多态、乳腺癌干细胞、内分泌治疗耐药及新的药物载体应用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个体化精准预测乳腺癌发病、复发转移、疗效及预后的研究技术体系,有效指导了分子分型时代乳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多角度预测不同亚型乳腺癌发病及复发转移风险并揭示三阴性乳腺癌(TNBC)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为识别高危患者并优化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该项目对TNF-α基因启动子区(-308)的遗传变异与不同亚型乳腺癌的易感性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分析,首次发现TNF-α基因启动子区的rs1800629G>A显著增加TNBC患者的肿瘤转移风险;提出了不同亚型乳腺癌干细胞的概念,从TNBC干细胞角度解释了TNBC易侵袭转移的独特生物学行为;首次对中国汉族人群所有miRNA基因的遗传变异与TNBC易感性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确定了miRNA基因序列的SNP不是中国大陆汉族女性TNBC的易感因素;确定了人乳头瘤病毒(HPV)不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而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的Fork1多态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为乳腺癌易感性研究提供确切的循证医学依据,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从而进一步优化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多层面评价乳腺癌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并揭示其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该项目揭示了榄香烯和吉非替尼逆转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作用机制,为逆转内分泌耐药提供全新治疗思路;评价并证实一种新的纳米粒载药系统在乳腺癌中可显著增强拉帕替尼的靶向抗肿瘤活性;发现CLDN1阴性表型及初诊时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为TNBC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与TNBC易复发、预后差有关;确定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药物具有良好耐受性和疗效,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和推广。 通过技术指导、编写著作、学术会议及人员培训等方式,该项目成果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得到广泛推广,约六百例患者得到应用,提高了疗效,改善了生存,经专家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发表相关论文19篇,其中SCI论文14篇(总IF:47.262分,3篇IF>5分,10篇IF>3分),JCR分区Q1区7篇,Q2区4篇,11篇SCI论文被引用,共被SCI论文他引49次(他引文章单篇最高IF:30.924),中文5篇。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全国肿瘤学术会议获奖6次并进行2次国内大会报告。参编专著《乳腺癌靶向治疗原则与实践》,协助培养硕士3名,带教专业人员8名。该项目研究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技术的发展,提升了该领域在国际的影响力,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