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610
成果描述:
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比较不同方式(皮质骨螺钉、仿生弹性固定装置、双Endo-button钢板)固定后的下胫腓联合和未破坏的下胫腓联合之间在稳定性上的区别。为仿生弹性固定装置这一创新内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以及术后早期康复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并通过临床应用后患者的影像学和功能随访,评价仿生弹性固定装置的疗效。课题组依据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特点,创新性的设计了仿生弹性固定装置,该研究通过生物力学方法,将仿生弹性固定装置、皮质骨螺钉、Endobutton钢板固定的下胫腓联合与完整下胫腓联合进行比较,主要通过测量处于不同位置(中立位、背伸位、跖屈位、内翻位、外翻位)时的胫腓相对位移和应变变化,来反映固定后的下胫腓联合稳定性和微动功能。生物力学实验数据证明,仿生弹性固定装置所提供的稳定性,大于完整下胫腓联合本身,关节微动功能恢复情况较皮质骨螺钉好,与完整下胫腓联合和Endobutton钢板相当。该研究还将仿生弹性固定装置应用于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志愿者,于术后1天、4周、8周、12周、6个月、12个月,随访进行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和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全部患者的下胫腓联合均复位良好,胫腓间隙及踝穴恢复正常。随访为发现内固定断裂、松脱,下胫腓联合在分离,骨溶解等并发症。所以,仿生弹性固定装置可以实现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靠的弹性固定,在提供足够可靠地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关节的微动功能。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较少,是治疗所有类型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理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