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349
成果描述:
1.亲本组配与选育目标:兰天35号是以兰天25为母本,周麦11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而来。选育方向是适合陇南川水地和浅山区种植,具体目标为:高抗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兼抗白粉病,熟期适中,叶片功能期长,落黄性好。产量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左右,品质较为优良。2.选育过程:2005年以兰天25为母本,以周麦11为父本进行杂交,种成F1代,组合号为05-9。2006年F2代点播2000株,从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2007年F3代种成株系。为了增强感病压力和提高抗锈性选择的可靠性,在选种圃四周种植了诱发材料辉县红,并接种了主要锈菌流行小种的混合菌。通过连续5年的优中选优,2010年F5株系05-9-4-1-3表现稳定,2011年安排了高代品系鉴定试验。由于在品系鉴定试验中表现优良,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以代号兰天05-9-4参加了省陇南片川区组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参加了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2016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兰天35号(甘审麦2016014)。3.产量表现:3.1品系鉴定:2011-2012年度在清水试验基地品系鉴定试验中,小区折合亩产600.5kg,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9.2%,平均株高81cm,高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抽穗期较对照晚2天。3.2区域试验:2012-2013年参加了省陇南片冬小麦山区组区域试验。6个试点小区平均折合产量为6550.5kg/hm<'2>,比对照兰天25号增产9.8%,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13-2014年区试,6试点小区平均折合产量6337.5 kg/hm<'2>,比对照兰天25号增产5.2%,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两年区试结果,12点次10个点次增产,2个点次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产量6444kg/hm<'2>,较对照兰天25号增产7.5%。3.3生产试验和示范:2014-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5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6807kg/hm<'2>,较对照兰天25号增产9.5%。4.特征特性:4.1植物学及生物学特征特性:该品种偏春性,幼苗直立,穗长方形,白壳,无芒。根据区试资料,株高平均86.3 cm,穗长平均8.6cm,小穗数平均16.8个,穗粒数平均38.3个,千粒重平均44.0g,平均生育期245天,籽粒白色,叶功能期长,落黄性好。4.2抗条锈性:经2015年在兰州温室进行苗期混合菌接种鉴定和甘谷小种圃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该品中对混合菌及条中32号表现感染,但对条锈菌主要小种及致病类型条中33号、贵22-9和贵22-44表现抗性,可酌情在该省适宜地区推广种植。4.3籽粒品质:据甘肃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测定,该品种粗蛋白含量为15.41g/kg(干基),湿面筋含量为23.89g/kg(14%水分基),沉淀值62.2mL(14%水分基),赖氨酸0.395%(干基),粗灰分1.49%(干基),容重756.0g/L。5.适宜推广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5.1适宜推广区域:主要适宜适宜种植范围:适宜于陇南和天水川水地、浅山区种植。5.2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由于兰天35号植株较矮,适合密植,亩播量以45~50万粒为宜,下种量每亩15~17.5kg。基肥可在每亩施3000kg左右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20kg左右的尿素和50kg左右的过磷酸钙,使纯N和纯P之比达到1:0.7~0.8。拔节期趁雨或结合灌水追试化肥,一般亩追10kg左右的尿素。抽穗后及时喷药防治蚜虫,同时可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