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1;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3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028
成果描述:
鲟形目鱼类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生物,起源于白垩纪时期,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与经济价值。我国鲟鱼养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鲟鱼养殖国,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5%。然而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鲟鱼产业却面临着种质混杂、优良苗种缺乏等问题,致使鲟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品质下降、产量增长乏力,严重制约了鲟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联合鲟鱼产业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历时20余年系统地开展了亲本群体选育、杂交组合优势利用及规模化杂交苗种培育技术等研究,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怀卵量高、卵子品质优良的鲟鱼养殖新品种——“鲟龙1号”,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鲟鱼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总体思路以亲本保存、繁育调控技术等为主线,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优良品种推广体系。以远缘杂交育种为技术突破口,结合继代选育技术,培育出生长快、性腺指数高的优良杂交鲟新品种。摸清我国鲟鱼的种质特征,筛选出适合我国鲟鱼养殖的优良种质,构建核心育种群与优良种质培育技术体系。二、主要创新点(一)以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构建了施氏鲟与达氏鳇的核心育种群,为建立成熟期长、大型鱼类育种技术平台奠定了基础采用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以黑龙江野生达氏鳇与施氏鲟繁育后代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等为目标,连续选育两代,构建达氏鳇与施氏鲟核心育种群。达氏鳇(♀)选育系的平均体重比非选育系提高了19.1%,性腺指数提高了13.66%,体重变异系数由15.01 降至11.26。施氏鲟(♂)选育系的平均体重比非选育系提高12.3%,体重变异系数由12.72降至8.03。(二)建立了鲟、鳇群体继代选育与远缘杂交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鲟鱼新品种——鲟龙1号(品种登记号GS-02-002-2016)针对多杂交组合同时建立的难题,选择生态因子繁殖调控技术,采用温控技术,建立先同步生殖调控再繁育杂交子代的策略;构建了鲟、鳇杂交组合体系及优势组合筛选技术,从25个杂交组合的混养子代中筛选出优势组合1个。鲟鱼新品种“鲟龙1号”具有生长快(较施氏鲟提高90.3%)、易驯养、性腺发育期短(较达氏鳇提早2~3年)、性腺指数高(较施氏鲟提高2.44,较达氏鳇提高3.93)、成活率高(较达氏鳇提高了17%)等特点,适宜全国范围内的流水池塘与网箱养殖。(三)基于形态特征与分子标记技术,制定了亲本的种质标准,建立了“鲟龙1号”繁育推广体系,提高了鲟鱼产业的良种覆盖率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树,筛选出微卫星分子标记,实现了纯种与杂交种的种质鉴定。建立了良种扩繁体系,制定种质标准4项、扩繁养殖操作规范4项。建立了2个国家鲟鱼原良种中心、3个繁育基地和10个推广示范区。鲟鱼的国际人工繁育可追溯至19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前苏联在完成欧鳇、闪光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与养殖的基础上,通过属间远缘杂交的方法,培育出杂交鲟新品种Bester(欧鳇(Huso huso)♀×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其综合了父母本欧鳇与小体鲟的养殖优点,具有性成熟早、生长速度快及怀卵量大等优点,被欧美等国家迅速推广养殖,养殖效果优良。此后,德国、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意大利鲟(A. naccarii)♀×西伯利亚鲟(A. baerii)♂、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i)♀×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纳氏鲟(A. naccarii)等鲟鱼杂交组合优势利用研究,但均处于养殖试验状态,还尚未成功培育出养殖性能优良的杂交鲟新品种。我国鲟鱼养殖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产业发展迅速,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鲟鱼产业从无到有,已形成集“品种-繁育-养殖-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鲟鱼生态养殖、鱼子酱与鱼肉深加工等领域独具特色。我国鲟鱼的养殖品种丰富,多达十几余种,包括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杂交鲟、达氏鳇、欧鳇、小体鲟和俄罗斯鲟等,但均为原种或野生驯养种,缺乏系统的选育培育过程,养殖性状均不稳定。自我国第一代全人工养殖鲟鱼达性成熟以后,市场上出现大量无序杂交的鲟苗种,其养殖性能低下,具有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等问题,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黑龙江鲟鳇杂交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亲本均为野生施氏鲟与达氏鳇,尚未经过人工选育,繁育与养殖性能不稳定。课题组针对我国鲟鱼产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以数量遗传学理论为指导,突破了鲟鱼远缘杂交育种及规模化制种技术,优化了国内主要鲟鱼品种的杂交组合,比较了杂种优势形成模式,筛选出了更优的杂交组合。以我国鳇属体型大、寿命长、怀卵量大的达氏鳇为雌性亲本,以鲟属易驯养、产卵早的施氏鲟为雄性亲本,培育出生产上迫切需要的生长快、抗性强、易驯养、超早熟、性腺指数高的鲟鱼属间杂交新品种“鲟龙1号”,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应用,提高了鲟鱼产业的良种覆盖率,为我国鲟鱼产业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