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饲养鸡主要疫病监测技术平台建立及流行病学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911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近年来该区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助农增收,该区林下生态养殖产值占林下经济总产值的51.1%。H5、H7和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鸡马立克氏病和禽白血病给中国林下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强化对林下饲养鸡主要病毒病的防控,对保障该区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是在完成广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计划项目《林下饲养鸡主要疫病监测技术平台建立及流行病学研究》(桂渔牧科1204935)的基础上获得的。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该项目应用分子生物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免疫学原理,开展饲养鸡H5、H7和H9亚型AIV、NDV、IBV、MDV和ALV的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及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完成的性能指标:建立了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多重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在国内首次建立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在国内首次建立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应用所建立的主要疫病监测技术平台和地方标准,对广西林下饲养鸡主要疫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其发生及流行特点。发表了学术论文12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8篇。制定了2项广西地方标准。培养了2名硕士研究生。应用该项目成果及林下饲养鸡主要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4年来为437家林下饲养鸡场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及防控效果评估,林下饲养鸡主要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全区建立16个林下养鸡主要疫病防控示范基地(点)。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建立了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国内首次建立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在国内首次建立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制定了《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检测一步法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鸡新城疫病毒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检测二重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2项广西地方标准。这是国内首次将能同时检测区分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NDV和IBV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及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归纳、总结并制定成省级推荐性地方标准。应用以上所建立的主要疫病监测技术平台和地方标准,开展林下饲养鸡主要病毒病病原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主要疫病发生现状以及流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高疫病防控的科学水平。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成果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技术成熟,已成功应用于全区各市养殖户开展疫病诊断、防控效果评估等技术服务。同时,该成果所查明的林下饲养鸡主要病毒病的流行规律以及据此制定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以专家指导意见的形式在全区进行推广应用,指导广大养殖户积极防治上述疫病,均取得了显著效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成果在全区14市推广应用,举办培训班41期,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4520人次,显著提高了其对林下饲养鸡主要病毒病流行与危害的认识以及诊断、防治能力。应用成果的养殖场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用药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也相应减少,取得了3742.139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存在的问题: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尽管已制定了广西地方标准,但仍有待进一步标准化和产品化,以利于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历年获奖情况:无。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