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系统分类、资源保育与产业化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福建农林大学;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虎伯寮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200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于林业科学技术领域的森林植物学学科。 兰科植物均被列为CITES的保护范围,具有极高的观赏、药用、科研和文化价值。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无节制采挖和生境破坏等原因,导致野生兰科植物的生存受到日益严峻的威胁,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且兰科植物的基础研究欠缺、产业化技术存在障碍。鉴于此,项目组持续16年研究,取得了基础性研究突破、技术整体性集成和系统创新特色明显的重大成果。 在分子系统与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并填补了多项空白:1)首次对兰科植物689属(占全科90%)1 475种的分子数据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重建最合理的亚科属级系统和兰科亚族级系统;2)首次对虾脊兰属及其近缘类群进行系统学分析,重建合理的分类系统;3)首次对布袋兰族的系统学进行研究,完成该族亚族系统的建立;4)首次对石斛属交配系统进行祖先状态重建,探索其交配系统的演化式样并重建石斛属的系统发育关系;5)首次对兰科植物的分子生物地理学进行分析,揭示了兰科植物起源于早白垩世的劳亚古陆区,其泛热带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分离以及从劳亚大陆热带地区的迁入所形成。 率先开展兰科植物保育生物学研究:对具有重要观赏和药用价值的类群进行系统的保育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台湾独蒜兰的种群动态和生殖生物学规律、大序隔距兰传粉生物学和种子萌发特性、墨兰种群动态;首次系统掌握了杏黄兜兰传粉生物学特性,并成功对其野外回归,成为兰科植物保育技术研究的典型案例。 对兰科植物资源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鉴定,建成全国最全的种质资源圃:1)项目组长期对野生兰科植物进行调查和引种收集,发现新属2个、新种5种、大陆新分布1属1种、福建新分布3属3种;2)建成全国兰科植物物种收集最多的种质资源圃,收集活体材料213属1054种,超过100万个体;3)建成唯一的兰科植物专业标本馆,馆存腊叶标本3 835份,模式标本110份,专类资料1300多册,数字标本20万张,DNA标本5万份。 突破兰科植物产业化关键技术:1)成功研发出四倍体金线莲、建立金线莲无外源激素一次性成苗快速繁育技术体系,提高了产量和品质;2)选育出2个新品种,研发出建兰瓶内开花调控技术、筛选出不同阶段高效培养基配方;3)优化出适用于80%蝴蝶兰商品化品种的培养基配方,工艺简化、成本降低;4)首次运用微生物复合菌剂进行铁皮石斛栽培水肥一体管理。 出版《福建野生兰科植物》专著一部,发表论文21篇(SCI 9篇),培育并登记注册新品种2个,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发布企业标准4项。近三年在13家省内外兰花企业推广应用,新增产值5.48亿元,新增利税1.83亿元,节约成本支出9千万元。 该项目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相结合,特色鲜明,促进兰科植物保育和产业链构建等重大技术发展。经评审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在中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和分子系统学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