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蒿的化学成分及其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690

成果描述:

研究内容:该项目属于蒙药有效成分提取制备及其在医药与保健品领域的基础技术与方法。该项目对蒙药小白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和HPLC等手段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式。建立HPCE法同时测定小白蒿中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槲皮素、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和木犀草素的含量,并对不同的采集时间小白蒿及其不同部位中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比较,以其为评价小白蒿最佳采集时间的依据,同时采用晒干、阴干和不同温度烘干的方法加工7月12日采集样品,考察不同干燥加工对小白蒿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采用L9正交试验法,以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鞣质和钙离子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为考察指标,对小白蒿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化,选定小白蒿最佳炮制工艺。以挥发油、香豆素和黄酮为多指标成分,采用TLC法对不同产地的小白蒿进行鉴别,同时运用GC、HPLC和UV法分别测定其中挥发油、香豆素和黄酮、多糖的含量,并对不同产地小白蒿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为综合评价小白蒿药材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发现点:从蒙药小白蒿中发现了35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小白蒿的最佳采集时间应为6月中旬到7月末,采集后干燥加工工艺为50-60℃下加热干燥至恒重为佳。小白蒿制碳最佳工艺为炒炭温度(220℃)、炒炭时间(20min)及药材重量(40g)。建立了小白蒿质量标准控制方法。学术价值:通过化学成分的研究,解决了小白蒿化学成分不明确的问题,为该药有效物质基础,药理毒理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HPCE法同时测定小白蒿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明确了小白蒿采集时间、采集后加工及其炮制工艺。小白蒿已载入蒙医药相关书籍,但收载该品没有“鉴别”和“含量测定”项,这对小白蒿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建立了小白蒿的TLC鉴别法和测定其中的挥发油、香豆素和黄酮、多糖含量的GC、HPLC和UV法。引用评价:该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14篇论文,其中SCI为5篇,CSCD为6篇,其他3篇。经论文检索尚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重复,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在同类研究中多次引用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