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软组织损伤中药新药三黄散瘀巴布剂的研究开发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浙江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326

成果描述:

该成果是在浙江省科技厅面上科研社会发展项目“治疗软组织损伤中药新药三黄散瘀巴布剂的研究开发”(项目编号:2007C23020)的资助下完成的,该成果三黄散瘀巴布剂是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医院制剂-散瘀膏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开发的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中药新药,由大黄、黄芩、黄柏等组成。该成果根据《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提取、浓缩、成型等制备工艺研究,确定了巴布剂的最佳制备工艺;进行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研究,制定各成分的含量限度及制剂的保质期,完成了药学研究。以重物锤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根据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检测等,观察三黄散瘀巴布剂对软组织损伤大鼠模型的作用;并进行抗炎消肿、镇痛试验,完成药效学研究;进行三黄散瘀巴布剂的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评价其安全性,药效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安全并具有活血祛瘀、抗炎、止痛作用,从而完成治疗软组织损伤中药新药三黄散瘀巴布剂的临床前研究,为申报6(2)类中药新药奠定基础。软组织损伤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多,国内外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外用制剂不多,中成药主要局限于膏药等传统剂型,使用的便捷性和病人的依从性较差,因此,该成果完成的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中药新药三黄散瘀巴布剂的临床前实验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提供安全可控、高效、使用便捷的中药新药,投产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黄散瘀巴布剂为项目组自主研发的中药新药,除该项目组外尚未见其他研究报导,故该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中药巴布剂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010218452.9。研究成果已在《中国中药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已于2010年10月25日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创新点:该项目采用多指标多成分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君药大黄的有效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臣药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佐药黄柏的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的转移率或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制备工艺和制剂质量标准研究,从而对方中的全部药味均建立了质量控制指标,体现了中药复方制剂整体作用的特点。对大黄与黄芩的合提工艺,采用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评价,确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黄芩苷转移率的权重系数为0.12:0.12:0.12:0.12:0.12:0.4,既反映大黄君药的作用,又体现君、臣药的作用强度,与中医药理论相符合。同时以药效实验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将工艺研究与化学成分、药效作用相结合,具有先进性。项目实验方案科学合理,工艺及技术手段先进,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创新性和优越性,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采用了国内外较为先进的外用制剂剂型-交联巴布剂,巴布剂最关键的是其成型工艺,尤其是巴布剂的基质,巴布剂常用的基质主要由赋形剂、保湿剂、粘着剂、交联剂、交联调节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等部分组成。该项目在筛选基质配方时,以巴布剂的铺展性、均匀性和粘性测定值作为外观性状和粘力的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赋形剂(卡波姆、聚丙烯酸钠)、交联剂与交联调节剂、粘着剂、保湿剂等的类型、型号和用量,确定了巴布剂的基质及配比;再正交试验优化成型工艺,进行三批验证试验确定成型工艺的合理性。巴布剂的成型工艺具有先进性,解决了大多数巴布剂粘性不足,使用中易滑动脱落或需再外加背衬粘合材料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成果的转化。该项目根据软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设计并进行了活血祛瘀试验、镇痛试验、抗炎消肿试验等多种药效学实验,全面评价三黄散瘀巴布剂的药效作用。课题组自制钢球自由落体装置,采用重物锤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和PGE2、IL-1β炎性介质检测等,多方位多角度评价三黄散瘀巴布剂的活血祛瘀作用,实验结果更为客观真实;从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机进行药效学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其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和评价指标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