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福建农林大学;福鼎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霞浦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宁德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6009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生态系统生态学、保育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湿地科学技术领域。滨海湿地是中国海岸带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关键区域,是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与根本保障,然而,中国滨海湿地出现的退化与萎缩现象却日趋严重,近10年来面积减少了136.12万hm<'2>。2015年6月16-18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等部门倡导发起的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立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进一步凸显了中国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该项目以福建省最具快速城市化特征的滨海区域——宁德地区(闽东)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多个研究尺度(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系统探讨了闽东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特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物理与化学过程(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机制)、外来种(米草植物)入侵及其治理等一系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课题组通过近10年的不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产生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截止2014年底,培养了6名博、硕士生,发表了27篇学术论文,累计产值达5876万,新增利税2386万,年增收节支2043万。该项目研究内容:闽东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与驱动机制研究,包括:构建了闽东滨海湿地三级景观生态分类体系;开展了闽东滨海湿地景观生态特征、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运用分室模型开展闽东滨海湿地景观未来格局的模拟与预测。闽东滨海主要湿地植物——秋茄红树林群落生态学研究,包括:不同起源秋茄红树林群落高度结构、径级结构及种群模型建立;秋茄天然林静态生命表与生命过程;不同起源秋茄林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分布格局比较;不同起源秋茄林生物量分配与能值效应分析;不同起源秋茄林碳汇能力与碳库空间格局比较。闽东滨海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重金属污染机制研究,包括:闽东滨海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养分(N、P、K)分布特征。闽东滨海湿地重金属(Cu、Pb、Zn和Cd)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起源秋茄林不同植株部位重金属储量与富集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吸附重金属能力比较与生态风险评价。闽东滨海湿地主要外来种——米草植物(大米草与互花米草)扩散过程与入侵机制研究,包括:福建省米草植物分布与扩展速率;闽东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及其对潮位梯度的响应;不同潮位生境异质性对互花米草种群扩散格局的影响;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闽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研究,包括:闽东湿地生态系服务功能价值评估;闽东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闽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闽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包括:闽东滨海湿地退化原因与特点分析;闽东滨海湿地入侵种米草植物的防治与利用;闽东滨海湿地外来种入侵防控的立法思考;闽东滨海湿地可持续调控对策与生态恢复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