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999
成果描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该病传播快、发病率高,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群流动和便捷的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登革热流行趋于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最近每年有几千万病例报告,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该省广泛存在,孳生地广、种群数量大,该省的多次登革热流行均是白纹伊蚊引起。该项目通过调查白纹伊蚊的孳生习性,种群密度等生态学情况,认为该省白纹伊蚊孳生地类型主要为废弃的缸、罐、桶、碗等闲置容器,提示该省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风险极大。同时对登革热流行的风险进行评估,认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对登革热流行的影响最大,是引起局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最重要因素。去年该省多个地区的出现输入性病例,并造成局部的爆发,从侧面反映了该研究结果。由于没有登革热疫苗以及特效的临床治疗办法,控制媒介蚊虫是防治登革热最重要的手段,为了保证实施有效的媒介控制策略,该项目选择多个分子标志,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的基因多态性和遗传特征,获得白纹伊蚊种群遗传结构、不同地理株蚊虫基因型特征与分布的关系,探讨了从分子水平开展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可行性,这为该省登革热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蚊虫传播登革热的媒介效能受众多因素影响,而温度是最重要影响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项目在国内率先开展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外潜伏期的研究。获得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具备传染性的时间,即21℃、26℃、31℃和36℃条件下白纹伊蚊具备传染性的时间分别是10、7、4和4天,以及外潜伏期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这在判断登革热的传染源,判定传播周期等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同时项目进行温度对白纹伊蚊易感性影响研究,通过实验获得白纹伊蚊感染登革病毒的最低温度为18℃,以及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的感染率以及变化规律。课题组也获得了福建株白纹伊蚊的感染情况,并建立特异灵敏的分子生物学、血清学等检测方法以及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的感染率及其变化规律,这为课题组在气候温度变化时判断疫情的走势,制定有效的防控登革热疫情措施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