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干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996

成果描述:

科学技术领域:属于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防洪护岸林工程、林业信息管理技术、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应用领域为滨海湿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主要内容:系统研究了城市建设、围塘养殖、滩涂养殖、讨小海、养殖/种植污染、互花米草入侵等人为干扰压力因子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利用PRS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对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内滩涂上人类活动类型红树林下、近海滩涂、公有河道捡拾海产品以及养殖滩涂生产活动在不同季节和时间人类活动频度和强度。利用依赖系数衡量周边社区经济对湿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摸清社区经济对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直接和间接依赖方式,提出了社区共管和生态补偿等促进社区与湿地保护区协同发展的对策。系统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农药施用前后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采用“菊酯类”替代传统的“三唑磷”在研究区内的养殖滩涂进行消毒,开展缢蛏生态养殖实验,结果表明,药物残留影响时间较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利用三期高分辨率卫星影像(2003,2008,2013)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不同湿地类型相互转化以及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扩散规律,首次从互花米草除治和完善护岸林建设的角度提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景观结构的优化方案。通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人为干扰因素分析,提出了基于Flex与ArcGIS Server的湿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湿地景观结构优化、互花米草治理、生态养殖、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的调控技术体系。实施效果:经过近10年的实施,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湿地科学》、《林业资源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文章被引用50次。经专家组评审,该研究成果居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应用推广情况:自2008年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因素识别分析和调控技术在漳江口、漳浦县、泉州湾、宁德三都澳、霞浦县等滨海湿地推广应用。其中,治理互花米草1700亩,恢复红树林造林700亩,滩涂生态养殖850亩,产生了5700万元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该技术推广应用过程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利益,除了滩涂生态养殖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互花米草清除、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工程等均可解决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构建的基于Flex与ArcGIS Server的滨海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可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效率,开展社区共管促进湿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滨海湿地生态功能价值显著,部分治理滩涂用作红树林的恢复用地和水禽及候鸟的栖息及取食场所,对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