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新疆医科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978
成果描述:
随着经济逐年增长和信息科技引起知识更新的加快、社会快速变化对个体适应性要求的增强、生产技术更新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形成的压力,紧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卫生问题,它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有其两面性,轻度的职业紧张能提高工作者的业绩,当紧张过度,超过了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可逐渐造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破坏,机体内稳态失衡,由健康状态转为亚健康状态或心身疾病状态。研究主要内容:紧张(应激)反应效应的研究:利用职业紧张因素及水平调查问卷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职业人群中职业紧张因素及职业紧张水平,生理紧张反应和心理紧张反应的测定,进而反映紧张(应激)所致健康损伤的效应;并借助相关分析及高级统计学分析方法来分析其相关性。紧张(应激)反应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动物实验模型和人群调查研究中实验室指标变化,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探讨紧张(应激)所致生理、心理健康损伤的发生机制。紧张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从遗传和环境因素易感性的研究:该项目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思路探讨紧张反应的遗传易感性。关键技术:职业人群生理、心理紧张反应进行测定;紧张(应激)反应机制的研究;紧张反应遗传和环境因素易感性的研究;多维度系统的评价职业人群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创新点:以教师、护士、警察、军人等为例,利用职业紧张相关调查问卷结合结构方程模型,了解了不同职业人群的职业紧张因素及水平,并开展了职业人群受到心理紧张刺激而致生理紧张反应的人体多系统的效应研究。该研究从分子、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探讨了紧张发生机制,揭示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发生变化是紧张(应激)所致生理、心理健康损伤的发生机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从社会环境与应激有关候选基因相互作用角度探讨了心理应激产生精神障碍的易感性;丰富了国内职业紧张与健康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全面揭示紧张(应激)效应个体差异,筛选易感人群,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广应用情况:该项目在课题组前期职业人群的紧张健康损伤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职业人群的职业紧张评价、健康损伤效应及机制探讨,揭示了影响职业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干预措施,如在教师和护士的入职培训、定期培训和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效益。社会效益:该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紧张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脑力劳动人群职业紧张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另外利用现有的体力劳动人群职业紧张评价方法综合对石油行业的作业工人进行评价,为其它体力劳动人群职业紧张评价奠定了理论和方法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