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972
成果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媒介蜱病原学研究:1987年至1997年在新疆开展莱姆病调查,发现新疆全沟硬蜱带菌率42%,并从全沟硬蜱中分离到15株莱姆病螺旋体,PCRRFLP和MLSA方法分型鉴定,均为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基因种,证实新疆塔城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全沟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人群莱姆病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2000年至2006年,应用ELISA、IFA和WB三种诊断技术对已证实的塔城、沙弯、阜康、乌鲁木齐县等部分莱姆病自然疫源地高危人群、似诊莱姆病来该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液标本6000余份,脑脊液100余份,进行了抗莱姆病螺旋体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各年度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感染率为35.49%。患病率为9.5%-34.95%,并有从山地向毗邻的半农半牧地区扩延趋势。对这三种方法的特异度、灵敏度用拟然比计算,联合灵敏度为79.60%;特异度为100%。病人病原学研究:2004年开始用巢式PCR扩增部分疫源地高危人群和拟诊莱姆病病人尿液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片断,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测序分析,了解其基因分型,结果主要为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garini)基因种,与当地媒介生物中的优势基因种一致。提供了决定性的实验室病原学证据,PCR灵敏度和特异度检测5S23SrRNA基因间隔区RFLP反应体系的灵敏度为50μL反应体系最少能够检出5株莱姆病螺旋体。并将PCR检测结果与血清学检测结果结合,对病人的诊断有相互弥补作用。医院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检测方法的建立:血清学三种(ELISA、IFA、WB)诊断技术和病原学检测的巢式PCR联合诊断技术,已转为常态化。并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抗生素治疗前后莱姆病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该研究先期证实新疆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后,编撰了莱姆病防治手册,并举办了卫生防疫人员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学习班,提高莱姆病防控知晓率和诊断水平。应用血清学诊断技术相继进行了数千人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防控规划提供依据。血清学诊断技术和以PCR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为莱姆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病原学证据。减少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和病人及国家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卫生应急的需求。对保障边疆群众的健康和农、林、牧和旅游业的发展均具有较大的效益。该项目研究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检测技术已在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应用于该地区医院,包括塔城地区医院,兵团医院,武警新疆边防总队医院,莎车县,新源县,呼图壁县医院,伊犁洲新华医院等:并申报了《新疆献血员莱姆病筛查》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