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鳟的引种与养殖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县东沟冷水鱼试验场;新疆那拉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961

成果描述:

该区冷水资源丰富,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潜力很大,据资料该区有高山湖泊333.7万亩,山泉水28亿m<'3>,实际养殖水面为66.74万亩,然而该区冷泉水开发利用率仅为1-2%,年生产商品鱼仅为500吨。养殖品种单一,品种竞争力低等主要因素约束着该区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迫切希望通过技术攻关研发和推广新的名特优养殖品种。棕鳟隶属于鲑科鲑属,原产于欧洲和非洲北部,属名贵冷水性经济鱼类,其生长迅速、个体大、色彩艳丽、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极具经济价值和市场发展潜力。十九世纪英国将棕鳟移植到巴基斯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适应及繁衍,形成了天然物种资源。2010年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通过巴基斯坦渔业部门了解棕鳟的种质资源情况,邀请巴基斯坦渔业专家考察该区冷水鱼养殖现状,洽谈棕鳟引种合作意向和可行性方案。在该基础上,经该区渔业专家论证后2011年提出并承担了“棕鳟的引种与养殖示范”项目,以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从巴基斯坦引进该品种,在该区进行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示范。该研究原计划分1-2次从巴基斯坦引进棕鳟发眼卵3-5万粒在该区孵化培育,研究掌握棕鳟在该区养殖环境下的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人工繁育、生物学特性、养殖模式等相关技术,形成相关规范与技术标准。同时,在项目执行中,邀请1-3名巴方专家到该区考察和指导工作,并派遣该单位1-3名技术人员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完成后,形成每尾2千克以上的棕鳟亲鱼2000尾;每年育苗7万尾;使授精率达到80%,鱼苗上浮率达到70%;向区内外推广鱼苗5万尾;在示范场形成棕鳟商品鱼年产10吨;年实现产值100万元。项目实施后,课题组已四次从巴基斯坦引进棕鳟发眼卵50万粒,通过技术交流和养殖试验,研究掌握了发眼卵孵化、运输、苗种培育、成鱼养殖、人工繁殖等全套技术。经过三年的养殖试验,棕鳟达到了平均体长45cm,体重1400g的规格;2kg以上的后备亲鱼规模达到了2000多尾。项目组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多次对800余尾棕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棕鳟授精卵44万粒,受精率达到了90%,孵化率达80%,引种试验获得成功并在乌鲁木齐县东沟冷水鱼实验场建立了巴基斯坦棕鳟种质资源库。该研究成果及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已于2015年4月1日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引进棕鳟属全国首次,该区因此成为首个拥有该品种的地区。项目执行期间,棕鳟艳丽的外表和出色的生产性能吸引多家养殖企业,已有乌鲁木齐市、新源县、伊宁县等多家养殖企业引进该品种试养和销售,新增产值达到了28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丰富了该区冷水性鱼类养殖品种,还将进一步改善该区渔业产业结构,为区内外推广优良鱼类新品种和新技术创造条件。同时,该项目也扩大了该区渔业方面的国际合作领域,为今后新品种的研发,人才、技术引进等方面合作起到示范作用。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