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间结核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与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960

成果描述:

该项目2007年-2014年连续8年用PPD对乌市的奶牛开展结核病检疫82271头,检疫阳性牛为333头,阳性率0.4%,并对阳性畜的养殖场/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获得了乌鲁木齐市人、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写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6篇。首次对确诊阳性牛剖检,采用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研究乌市奶牛结核病阳性者的主要流行菌型和菌株。对分离的细菌利用多重PCR方法进行结核菌定型。对项目区域内与结核病阳性牛接触的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对2000人开展了人结核菌菌型鉴定,首次研究了新疆人结核病阳性者的主要流行菌型。针对牛结核病检疫净化工作中出现的诊断准确性问题,首次将国内外成熟的免疫学方法(结核菌素变态反应、国外比较变态反应、γ-干扰素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枝杆菌种属的多重PCR方法、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多重PCR方法、牛分枝杆菌MIRUVNTR基因分型)等6种不同的方法与病理学方法(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方法(分离培养鉴定细菌)进行比对,对牛结核病现有诊断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高牛结核病检疫的特异性。首次应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牛分枝杆菌Spoligotyping和MIRUVNTR基因分型的方法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多重PCR方法对12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分离株进行了基因分型,呈现出8种基因型,其中3株具有独特的基因型。首次将γ-干扰素试验作为PPD的补充或辅助方法,编入了《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新疆地方标准,并由新疆技术质量技术局进行发布,是国家兽医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对中国使用了120年来的结核病诊断方法有了新突破,还将促进国家牛结核病诊断方法的补充、修订和完善,并尽快与国际先进诊断方法接轨。首次建立了牛分枝杆菌的检测技术和分子分型方法。将mpb70基因、mpb83基因和esat-6基因抗原置于同一表达载体中进行串连表达,建立了以融合蛋白M70-M83-E6为检测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有效提高了ELIS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揭示了牛结核病感染率与不同地区、饲养管理水平之间存在联系。举办结核病培训班13期。项目获得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发布地方标准1个,图书1本,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研究论文9篇,论文被他人引用次数为71次。项目的实施在防止人畜共患结核病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方面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对全市乃至全疆、全国的结核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该项目已在全疆6个地州推广使用1887头奶牛。今后还将在全市3.6万头、全疆203万头、新疆兵团25万头奶牛结核病检疫中推广。8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7403万元。项目将加快乌市和全疆消灭结核病的进程,将减少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