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甘肃农业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864
成果描述:
牦牛具有较强抗逆特性和耐粗饲性能,但受生产条件制约及选育程度影响,其产肉性能低下,部分肉质指标与普通牛相比较差,限制了高原特色牦牛肉产业快速发展。因此,提高产肉性能及肉品质是高寒牧区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在牦牛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研究牦牛产肉性能候选基因遗传变异,筛选与该类性状密切相关的变异位点,为分子标记结合常规本种选育应用于牦牛选育改良积累基础数据,也为促进高寒牧区特色畜种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按照项目实施内容,在甘南州玛曲、夏河县测定720头3-7岁甘南牦牛胴体及肉质性状(包括胴体重、眼肌面积、嫩度、失水率和熟肉率),并采集相应牦牛个体的血样以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SSCP及RT-PCR技术,对牦牛A-FABP、H-FABP、CAPN3、ANK1及ADRB3基因进行分子遗传检测,在相应候选基因检测区域共发现40处SNPs,并分析了相关候选基因在中国牦牛群体中的分子遗传特征;研究了甘南牦牛A-FABP、H-FABP、ANK1和CAPN3基因部分区域遗传变异对肉用性状(胴体重、眼肌面积、嫩度、熟肉率和失水率)的影响,共筛选甘南牦牛肉用性能分子标记8个,其与特定年龄段牦牛相应肉用性状密切关联。在技术应用领域,项目固化牦牛产肉性能候选基因遗传变异检测技术,并结合牦牛本种选育与改良,测定甘南牦牛CAPN3、ANK1等基因相应区域的突变,提出检测牦牛个体的选留建议。项目共发表科研论文5篇,其中CSCD核心库论文1篇,扩展库论文3篇,会议论文1篇;项目申请并公布“牦牛肉嫩度候选基因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及“牦牛胴体性状候选基因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发明专利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牦牛生产技术骨干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