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828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为防科字〔2013〕15号文件下达的防城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东兴市京族民间医药资源的现状调查研究”,合同编号:防科20131910。广西是中国多民族的聚居地方,经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民族医药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壮、瑶医药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广西民族医药的发展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政府及医药卫生部门制定了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及扶持政策,京族医药就是这个时期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一方面,京族三岛地处亚热带地区,多为平原、丘陵和海湾滩涂的地形,土壤地质大多为赤红壤和滨海盐土(砂质),造就了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古老性。初步调查发现,京族三岛共有野生植物634种,其中有药用价值的植物396种,但其活性成份和有效部位还没有得到系统分析研究,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海洋生物,因为缺乏系统的研究而未能物尽其用,造福百姓。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京族村医年事已高,后继乏人,一些用药的机理及特色诊疗方法未能进一步探索,已濒临失传。研究目的及意义:该课题目的在于对京族医药进行抢救性发掘及整理研究,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京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京医的经方、验方和特色诊疗方法,经临床验证后,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将有利于发挥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主要指标任务与完成情况:课题指标任务:1.对京族民间医药的调研分析,收集当地的传统医药的书籍(古籍)、手抄本等文字资料一批,整理京族医药的口述文本和资料,形成调研报告,具体如下:发放调查问卷至少200份;田野调查活动中,登门拜访京族民间医师至少10名,约谈当地卫生或民族事务管理部门负责人至少5人次,收集口述录音资料至少10份,随访患者50人次以上;在课题实施时间范围内,完成相关文献检索任务;举行专题座谈会2次;搜集手抄本(古籍)或影印件至少10本,整理经方验方至少50个,搜集归类常用京药至少50种。2.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篇。完成情况:在当地群众配合下,调研人员先后到京族地区35次,走访21位村医民间医,与他们进行座谈和交流,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京族医药的历史与发展,收集了京医相关的资料。1.综合调研所收集的材料:各种古籍、手抄本和书籍等京医材料调研收集到的京医相关的古籍和手抄本10本,单方、验方秘方300多首,民间疗法16种及大量调研和特殊疗法的照片、录音、录像及海洋药物和常用草药等京族民族传统医药资料。京族地区病种特点京族三岛位于亚热带地区,雨多湿热,当地皮肤病、痈疮肿毒、关节炎、风湿病、痹症、胃肠疾病、妇产科等疾病发病率偏高,另外因生活条件艰苦,渔业为主,外伤较多,京族人民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十分擅长。京族用药特点京族人们善于利用海洋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实践经验,未形成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除了有内服的有效方药记载之外,还有常用的外治法,如艾绒点灸法、外敷外洗法、焗身法、食疗法、液滴法、垫睡法、热敷法、熏洗、刮痧、点穴、放血、火灸等,应用得当,法到病除。2013年,课题组在京族地区开展了主题活动,为8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共123人次,共发放调查问卷共235份,收回233份,宣传挖掘京族医药的意义,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好评。课题实施期间,在当地多次召开京族医药的座谈会;2015年成功召开全国性会议“首届京族医药学术论坛暨《京族医药》首发仪式”。创见与创新:首次采用综合调研方法对京族民间医药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尤其对特色京族民间疗法及京药的挖掘整理,为系统研究其特有的动植物用药及民族疗法,开发医疗潜力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通过搜集的特色疗法及药物,经验证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将丰富民族医药治疗疾病的手段;其简、便、效、廉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造福广大人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观。存在问题:1.京族地区对药物资源的保护不力,传统民族药物日渐枯竭。2.由于西医的广泛应用,京族医药受到冲击、萎缩,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而有效的方法又被淘汰,导致传承困难,濒临失传。3.缺少知识产权保护。历年获奖情况:2015年12月获防城港市2013-2014年度社会科学著作类成果二等奖。成果简介:1.《广西京族医药发展现状初探》发表在期刊《中医药导报》(2014年第7期)。2.《京族特色医药—自制艾绒及民间点灸治病的应用》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第30期)。3.出版了《京族医药》专著1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填补了京族医药历史记载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京族文化体系,充实了祖国民族医学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