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在临床的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69

成果描述: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简要背景、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推广应用、效益情况。该项目属医药卫生领域。肝细胞癌(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率高、预后差,是肝癌诊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该项目针对该核心难题进行了系列研究,揭示了肝癌合并PVTT与一些敏感基因表达失调密切相关,是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并筛选出28个与肝癌合并PVTT相关的差异基因。发现了肝癌诊断新的标志物、及个体化治疗靶点,构建了肝癌合并PVTT风险的基因预测模型。主要内容及创新要点:采用人类全基因组寡桉苷酸芯片进行分析,筛选出肝癌合并PVTT的差异候选基因,针对重要基因在肝癌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了系列研究。主要创新体现在:1)构建了一个基于5个基因(NAGl2,MCM8,DLGAP5,BRRN1和KIFl8A)的肝癌合并PVTT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肝癌合并PVTT的诊断、预后预测提供新的手段,为肿瘤诊断方面的基因芯片产品研发做出了成绩;2)发现KIF18A是肝癌早期诊断、预后预测新的生物标志物,提高了肝癌的阳性诊断率,解决了临床上因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足,而造成假阴性的问题;3)发现基因DLGAP5是表观遗传学类药物治疗肝癌的理想靶点,为失去手术机会和中晚期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已在临床上应用的表观遗传学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新的靶点;4)率先阐明了部分基因(DEPDC1、ICAM1、CXCR4、MEF2D、surviving)在肝癌、或合并PVTT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为开展肝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靶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该研究结果具有广阔的临床与科研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在肝癌预测诊断芯片的开发提供有益的经验,也为肝癌合并PVTT的多基因干预、实施表观遗传学类药物治疗另辟蹊径,这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推广应用、效益情况;该成果在广西区内、外等11家医院、及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推广应用,效果好。发表了论文26篇,其中在《Oncotarget》(IF:6.627)、《PLoS One》(1F:3.73)、《Transl Onc01》(1F:2.94)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获同行专家认可,正面引用及高度评价。获2014年度桂林市优秀论文奖等奖1项,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2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