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状病毒(HPV)58型及16型疫苗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68

成果描述:

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研究显示: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首要因素且为始动因素。由于HPV病毒蛋白可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这就促使人们希望通过疫苗的方法来防治宫颈癌。该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获得了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资助,继续深入研究。该研究对广西宫颈癌患者的流调结果显示:广西宫颈癌患者中HPV58型的感染率排在第三位,仅次于HPV16和18型。由于上市的仅为HPV预防性疫苗,且HPV58型与研究最多的HPV16型抗原表位不同,HPV16型疫苗对HPV58感染无交叉保护作用,面对广西HPV58型的高感染率,研制HPV58型治疗性疫苗非常必要。因此,课题组在消除HPV58 E6、E7基因的转化活性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PVAXl-HPV58mE6E7FcGB复合DNA疫H苗。该疫苗在表达上游融合抗原的同时,义能表达下游的分子佐剂GM-CSF和B7.1,以此来提高疫苗的协同免疫作用。由于HPV58型尚无公布的T抗原表位,因此,在检测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前,课题组自行构建了稳定表达HPV58E6E7融合基因B16-HPV58E6E7成瘤细胞系并纯化了HPV58E6E7-GST蛋白作为重组抗原,为后续动物实验奠定基础。在对该疫苗免疫效果的检测中发现:该疫苗能显著抑制B16-HPV58E6E7肿瘤细胞的生长,激发特异性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可作为HPV58阳性相关肿瘤及其癌前病变免疫治疗的候选疫苗。在构建HPV58型疫苗的同时,课题组还以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为载体,构建了共表达HPVl6L1、L2、E6、E7蛋白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疫苗——NTVJE6E7CKL1L2和NTVJE67CKL1L2;表达HPVl6 L1,L2,E7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疫苗——NTVJL1/L2E7,并对这三种HPV16型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疫苗分别接种小鼠,均能诱发液体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产生E7抗原特异性的CTL活性,可作为HPV16感染相关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其相关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候选疫苗,并为研制联合疫苗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该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发表了19篇论文(17篇论著和2篇综述),1篇已被OncoTargets andTherapy接受。其中有1篇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1篇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1篇发表在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2篇发表在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9篇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4篇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1篇发表在国家级一般期刊。成果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家单位应用。同时,该项目培养了博士生3名,均已获博士学位。因此,该研究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合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潜在经济效益。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