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建立和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07

成果描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中国首位出生缺陷疾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心病的30%以上,包括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均为难以矫治的复杂畸形,仍是心血管外科的巨大挑战。该项目从紫绀型先心病的解剖和疾病特点入手,进而创新手术方法、改变治疗模式、改良围术期处理方法,从而提高疗效。并通过应用基础研究,提出紫绀型先心病心肌保护的新策略,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主要技术创新:创新并改良了一系列外科术式治疗紫绀型先心病:包括:“双根部调转手术”,“半Mustard+双向Glenn+Rastelli手术”,“改良‘L’型肺静脉左房吻合切口”,“改良肺动脉瓣环保留技术”,从而使以前难以矫治的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以及合并复杂畸形等难治性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有了更有效的救治手段和更好的远期预后。创建了“难治性紫绀型先心病杂交治疗模式”,并常规应用于合并体肺侧枝的紫绀型先心病,有效解决了分支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治疗的国际性难题。围手术期技术创新:创建了“免输异体血节血技术”,显著降低术中输血量,降低并发症,节约宝贵血液资源,有效缓解“血荒”问题;发明了具有知识产权的联合左房测压深静脉导管,有效解决了婴幼儿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手术麻醉创伤难题。围绕紫绀型先心病的心肌保护开展系列应用基础研究:首次发现预测国人紫绀型先心病心肌保护预后的生物标记物,并阐明其机制,提出个体化心肌保护策略首次构建先心病特异的多能诱导干细胞株,为紫绀型先心病的个体化心肌保护提供新的细胞研究平台。应用推广情况:该项目组手术治疗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数量从开展该项的2007年871例上升至2014年的1514例,在手术量上升近一倍的同时死亡率从2007年的6.1%下降至2014年的1.3%。且手术期间人均红细胞用量由技术应用前的2.176单位下降至0.75单位,人均新鲜冰冻血浆用量由技术应用前的98ml下降至0.93ml,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在全国51家医院推广应用,并且以阜外医院为核心建立了全国先心病救助网络,迄今累计会诊转诊1680例,显著提升北京地区在该领域的整体水平。项目组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著28篇,单篇最高14.7分,累计82.8分,累计他引102次,国内核心期刊29篇。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受邀发言17次,应邀手术视频展示2项。先后组织全国性会议和国家级培训班12次,累计培训2000人次。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10名,进修医生300余名。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