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预警和干预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06

成果描述:

研究目的:发现与中国人群遗传背景相关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致病基因及其相互作用与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揭示PD致病相关蛋白的病理机制,阐明PD病人运动环路及运动相关的脑网络;建立PD预警和早期诊断的综合检测技术;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电针、外科手术和干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构建全国范围的临床协作网和“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全程管理模式,验证上述研究成果,实现临床转化,提高PD病人的检出率、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引领中国帕金森病精细化和全程化管理的新模式。主要科学发现:从神经网络水平对PD神经生理和病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了PD运动障碍发生的神经学机制,建立了PD运动障碍神经网络模型;系统描绘了PD重要致病蛋白alpha-突触核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神经元亚细胞定位;阐明氧化应激诱导的alpha-突触核蛋白核转位机制;证明其通过与神经元重要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证明与PD致病基因LRRK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和GBA(Glucosidase,Beta,Acid)的突变联合或交互作用导致PD发病易感性增加的相关基因,并证实了致病基因携带与临床亚型的关系;通过术中记录基底节运动环路神经元电活动,在运动环路水平研究了PD相关运动障碍和异动症的神经机制;发现核心时钟基因Bmal1和Bmal2表达下调和Npas2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PD睡眠节律变化中的调控作用;阐明非创伤性电针治疗对PD运动症状的改善效应及机理;对多种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药物进行药效学、药理学和药物毒性评价。成果产生的价值: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PD临床信息和样本库,牵头由70个临床中心组成“中国帕金森病研究协作组”;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携带LRRK2基因突变的PD患者和易感人群队列;研发了PD分子分型、早期生物标识物、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率先在中国开展基底节核团毁损和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已治疗2000余例PD患者,年手术量400余例,成为全球最大的诊疗中心;年均诊治PD病人11899人次,在过去10年共接诊PD病人11.89万人次,居国际前列;2000年至2014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59篇,其中SCI文章166篇,总IF达到500分,他引总次数达到2445次;授权发明专利15个,2个已转让;连续9年举办《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学习班》和《全国功能神经外科讲习班》,培养神经内、外科医师1623人。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