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01
成果描述:
该项目旨在发现和鉴定沉积岩石和化石燃料中新的分子标志物,建立新的地球化学指标,用于研究生命演化和有机质沉积的古环境,影响地球环境变迁和生命演化的重大地质事件;用于示踪油藏充注途径,从而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区,提高石油钻探成功率。共取得四项主要科学发现:在含氮、硫等杂原子分子标志物研究上,取得5项新进展,包括对41个二苯并噻吩异构体和同系物的鉴定;C<,13>~C<,21>甲基烷基类异戊二烯基噻吩类;C<,30>~C<,31>噻吩并五环三萜烷异构体;C<,29>类异戊二烯基四环萜烷的检测;采用新技术,将传统分析技术只能检测到<C<,20>的咔唑类分子,扩展到全油组分范围(碳数达55以上)的中性含氮化合物。论证了二苯并噻吩类的“地色层”分馏效应,提出了4-/1-甲基二苯并噻吩等3个新的油藏充注途径示踪指标。新发现12个生物标志物系列,包未报道过的3种四萜类胡萝卜素大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鉴定C<,40>绿硫菌烷等7种四萜烷,确定这些生物标志物为绿硫菌和紫硫菌属生物来源,具有沉积水体盐度与含硫缺氧强还原环境等指示意义;检测、发现C<,24>~C<,25>短链羊毛甾烷和C<,24>~C<,27> D-环甾烯系列,并确定其形成机理。研究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前后地球的古环境和生物演化过程,特别是为生命大爆发事件前即晚元古代“雪球地球”时期的古环境和生命繁衍状况提供了有力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利用地球化学参数等值线图示踪油气运移方向和优势充注通道,预测了有利的石油聚集区,直接指导钻井部署,具有直接的实践价值。该成果发展和丰富了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利用分子标志物研究生命演化与重大地质事件等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前沿问题,对石油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探测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油气运移产生“地色层”分馏效应,构建了多项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示踪中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藏、海南岛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陆相砂岩油气藏的油气运移方向和充注途径,发现新的勘探领域和钻探目标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Organic Geochemistry”(JCR二区,7篇),能源与燃料领域“EngeryFFuels”、“Fuel”(JCR二区,15篇),以及基础地学领域“Precambrian Research”(JCR一区,1篇)等国际核心期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5篇,EI收录论文73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119.865,10篇代表论文平均影响因子3.135。SCI论文被他引430次。CNKI收录论文111篇,总影响因子164.171,CNKI收录论文被他引560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