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554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于地球科学的古生物学。 研究内容:基于对分布于扬子地台的数十条寒武纪剖面或露头的踏勘调研,系统标本采集,获得大量具高保真度、保存有动物的软体附肢,甚至可显现细胞结构的磷酸盐、奥斯坦和布尔吉斯型特异保存化石。结合现代生物学,从细微处和崭新的视角探索远古生命,在化石生物学和生命早期演化领域取得具开拓性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点: 1.发现寒武系第3阶带软体附肢的干群真节肢动物并证实:1)抚仙湖虫类特化触角后附肢(SPAs)具扫食功能,并非大附肢或消化支囊;触角、SPAs分别与中脑、后脑附肢同源。2)5亿年前具”现代”形体的真甲壳类后无节幼虫,因始终生存于受低雷诺数”粘连”层流控制的小生境,其躯体结构、生活史和生活方式处于了”停滞”。该科学发现为探索寒武纪节肢动物头部组构、附肢分异、生活和进化模式做出突破性贡献。2.发现寒武系第3阶具柄眼的磷足类并阐明:柄眼着生的前节(anterior segment)是干群甲壳动物一基本特征,随时代变迁其附肢和视觉曾发生显著变异和创新。发现澄江动物群的海口鱼并证实:单一中轴奇鳍代表了原始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发现迄今已知最古老(寒武系第5阶)的几丁虫,再现了该类群的原始基本形态。这些新发现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躯体构建、起源及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关键证据。3.发现与澄江化石共存的微遗迹化石,它们构成一原地埋藏、寒武纪海洋群落隐匿的群体。发现存在于磷酸盐化石壳体、骨骼中可能与生物侵蚀相关的微钻孔,揭示了这些被忽视的特殊遗迹化石与寒武纪海相深水灰岩化石群的依存关系。发现澄江沉积中保存在自身管穴内的曳鳃类,论述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这些新发现为认知这些生物类群(含亲缘关系不明的遗迹)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埋藏学和古生态环境增添了重要信息。科学价值:依据磷酸盐、奥斯坦和布尔吉斯型化石提供的种种实证,该项目得以立足化石生物学研究前沿。借全新视域,弥补了过去化石记录缺失的若干早期后生动物进化的中间环节,改变了课题组对它们早期演化的认识。前述具原创性科学发现点的取得,曾推动本学科发展,提升了中国化石宝库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 同行引用及评价:19篇主要论著包括16篇SCI论文和一部SCIE专著,总引254次,他引187次;8篇代表性论著(含1篇Nature,2篇Current Biology)总影响因子77.554,取得一定的国际影响。论著提供的实证,表述的新观点、推论和结论,均得到同行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正面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