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稻区稻水象甲监测防控技术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云南省植保植检站;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江西施普润农化有限公司;昆明市植保植检站;曲靖市植保植检站;寻甸县植保植检站;曲靖市麒麟区植保植检站;嵩明县植保植检站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515

成果描述:

针对2007年6月中国云南省高原稻区首次发生稻水象甲疫情,“如果防控措施不力,疫情一旦扩散蔓延,每年至少造成25亿斤的水稻损失”(2007年,农业部)的严峻形势,立项开展研究和应用。主要技术内容:(1)明确稻水象甲在高原稻区的生活史、生长发育、迁移扩散、遗传多样性等生物学与生态学的适应变化特性和规律,明确了该虫对高原稻区的高风险性(国内外未见报道),精确掌握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疫区疫情动态,确定监测、阻截和控灭疫情的关键因子。(2)明确了稻水象甲寄主植物叶表结构差异与诱集效果的关系,建立疫区疫情早期精准预报技术模式。创制以白茅、马唐等植物诱集为主的监测方法(国内未见报道),使发生点精确到田块,发生范围精确到村,监测准确率达90%-100%。(3)研究杀虫剂毒理、防治作用和应用技术,获得3个复配剂农药登记证和生产证,实现了产业化。其中首次研发34%噻虫嗪·茚虫威悬浮剂,创新秧苗带药持续控制稻水象甲技术(国内外未见报道),减少用药次数3-6次和用药量92%,防控效果90-100%。(4)研究集成了以疫区稻谷3月内禁运、越冬田埂灭虫、杂草稻苗诱虫、秧苗持药防虫、稻鸭共养食虫等措施为组分的高原稻区稻水象甲分区治理的检疫控制技术体系(国内外未见报道),全面推行“封、监、诱、治、毁、熏、清、撵”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控制疫情准确率和有效率。授权专利情况和知识产权: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云南省植保检疫、防治规程(试行)2项;获得农业部农药新产品登记证3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农药新产品生产证3个,制定3个农药生产企业标准;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2篇,完成试验报告146项。技术经济指标:(1)建立疫情疫区早期精准预报技术模式1个,准确率98%-100%。(2)研发复配杀虫剂新产品3个,获得农药登记证3个和生产证3个。(3)研究5项主要新技术,实施8项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稻水象甲分区治理的检疫控制技术体系1个。(4)6年疫情控制在2个市稻田2.98万亩范围,在中国其他地区稻水象甲疫情面积年平均扩散率为346%的情况下,云南省6年减少疫情面积26%,取得显著效益。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2009年-2014年,在云南省区累计应用293万亩次,发生区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避免全省1100万亩稻田发生疫情,避免粮食损失18亿斤,间接经济效益27.9亿元。技术辐射应用于周边的四川、贵州省稻水象甲发生区。该研究成果经由中国科学院、全国农技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云南省农科院和云南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等单位的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