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山野生毛木耳驯化繁育技术研究及林下栽培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503

成果描述:

“大容山野生毛木耳驯化繁育技术研究及林下栽培示范”项目是玉林市科技局下达(玉市科〔2014〕21号文件)的科技项目,由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承担,项目合同编号为玉市科攻1421016,起止年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项目针对本地栽培的木耳品种中大部分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品种缺乏,若能将大容山野生毛木耳分离驯化成功,则能解决毛木耳地域性的缺陷,提高产量和品质;而且,林地空气优良,就像一个天然大氧吧,非常适合毛木耳的栽培,林下种植毛木耳不但成本低、产量高、品质好,而且采收期长、错季上市、价格高,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民增收;此外,传统的木耳接种方法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且容易造成感染,应用钉型菌种,不但简化接种工序,减少人力,还能提高成活率,提高综合效益。为此,立项实施“大容山野生毛木耳驯化繁育技术研究及林下栽培示范”项目。项目从大容山采集性状优良的毛木耳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获取纯菌丝体种源;并根据毛木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人工驯化栽培试验;同时开展毛木耳钉形菌种制作应用技术研究,利用林地优势环境条件进行林地棚栽毛木耳试验示范,探索出林地棚栽毛木耳高效技术。性能指标为:分离驯化得到优良毛木耳菌株1株,采用钉形菌种技术提高毛木耳菌棒成品率5%以上,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并进行林地棚栽培试验示范100万袋,年增产值350万元,总结出1套钉形菌种林地棚栽毛木耳的高效技术规程。通过实施,分离驯化得到优良毛木耳菌株–“容耳1号”;采用钉形菌种技术,毛木耳菌棒成品率提高7.7%,综合效益提高27.08%;示范100.7万袋,年产值352.45万元;总结出《林地钉形菌种棚栽毛木耳技术规程》。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表现在:品种创新:分离驯化出大容山野生毛木耳品种-“容耳1号”。技术创新:研究利用新型钉型菌种接菌技术,减少污染提高成品率,又省时省工,降低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创新:创新林下大棚栽培模式,一地多用,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优势。利用钉形菌种生产毛木耳菌包省时省力,加快接种速度,提高成品率;综合利用闲置林地,不仅土地租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得到提高,综合效益提高27.08%。项目将分离驯化得到优良毛木耳品种–“容耳1号”与当地主要栽培品种进行试验比较,生物学特性、产量、转化率等指标与主栽品种相当,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分离驯化毛木耳品种属于优良品种,安全可靠,适合推广应用。项目承担单位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与北流精准食用菌公司共同建立的食用菌示范基地,对分离驯化出的毛木耳优良品种-“容耳1号”进行示范推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示范100.7万袋,节本增效95.44万元,产值352.45万元,利润201.4万元。在毛木耳生产中主要存在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的问题,建议建立毛木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