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87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同编号:桂科青0640024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葫芦科重要种传病毒,是一种高危害、易流行、难防治的植物病毒,主要侵染西瓜、甜瓜、黄瓜、南瓜、葫芦、瓠瓜等葫芦科植物。1935年在英国首次发现和报道,在欧洲、南美洲、亚洲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一般减产15%-30%,在一些地区已造成大田瓜类作物的毁灭性损失,严重威胁葫芦科作物安全生产。Hseu SH.等曾在中国台湾的葫芦科植物上分离鉴定出该病毒,2005年秦碧霞等在中国大陆首次报道该病毒在广西观赏南瓜上的发生和初步研究结果,并指出需进一步深入鉴定以确定广西分离物的株系。由于其为害的严重性,2006年中国农业部第788号公告将该病毒确定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随着中国农业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种子种苗的大量引进、试种和推广,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正一步步逼近国门,该病害如果处理不当是个极大隐患,将成为威胁西甜瓜乃至葫芦科作物产业可持续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必须提前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储备技术,防患于未然。项目根据病毒粒子形态电镜观察、生物学寄主范围测定、病毒体外抗性测定、酶联免疫反应结果,结合RT-PCR方法扩增病毒特异性片段,对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对广西分离物进行系统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分离物与日本、法国分离物关系密切;提纯病毒制备兔抗血清,在此基础上建立灵敏快速的ELISA、IC-RT-PCR和RT-PCR检测方法,为田间疫情普查、种子病毒检测及制定综合防控措施、防止该病毒的扩散蔓延提供技术保障。利用建立的方法进行带毒葫芦种子检测结果显示,抽检的30粒病株种子带毒率100%,种子携带的病毒具有侵染活性,测试的带毒葫芦种子传毒率分别为0.91%、1.12%。创新点及科学意义:针对广西首次发现并初步鉴定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进行系统、全面检测鉴定研究,从分子水平明确该病毒的分类地位,丰富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病研究内容,填补广西区内该病毒的研究空白;制备的抗血清用于CGMMV样品的的血清学检测和IC-RT-PCR检测,降低了检测成本,避免了提RNA的繁琐步骤和RNA降解等问题,降低了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提高检出率;快速、灵敏检测方法的建立,可用于田间疫情普查及检疫部门对引进种子进行病毒检验,以便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有效杜绝和防止该病毒的扩散蔓延,减轻由此造成的损失,确保葫芦科作物安全生产。存在问题:CGMMV是重要的葫芦科种传病毒,是中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对葫芦科作物安全生产具有潜在危险性。在中国的辽宁、河北、山东、湖北、广东等省已相继发生报道,并在部分地方造成严重损失。由于经费有限,该项目只在南宁市郊随机抽查了部分葫芦科作物进行CGMMV检测,在抽查的样品中未发现田间作物感染该病毒,但未能对广西区内的葫芦科作物进行全面系统的CGMMV普查,尚不清楚该病毒在区内大田是否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