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54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是2008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桂科计字[2008]32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基金项目(合同编号:桂科自0832091)。研究目的与意义:广西是中国第二大香蕉产区,香蕉是广西的第2大主产水果,而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czrium oxysporum f.sp.cubeuse)侵染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广西和世界香蕉生产上的“头号”病害,危害极大,近年来对广西的蕉类产业威胁极大,特别是对广西的西贡蕉已造成了严重为害,是广西蕉类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据国内外报道,采取单一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凑效,必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明显效果。为此立项开展此病的相关防治技术措施集成研究。拟通过试验探索集成一套可行的蕉类枯萎病防控技术措施,供该区蕉类生产上应用参考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论点与论据:明确4种杀菌药剂、18个木霉菌株和1个生物菌剂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在室内分别进行了4种杀菌药剂(95%恶霉灵、50%多菌灵、20%丙硫多菌灵和50%咯菌腈)、18个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p)和1个生物菌剂(B9601-Y2菌剂)的室内抑菌试验,测试结果以木霉菌株(菌株编号)0026Ⅰ、0024Ⅱ、0018Ⅱ①和0023Ⅰ②,生物菌剂B9601-Y2和50%多菌灵抑菌效果相对较好,抑菌效果在71.97%-91.55%。盆栽防治试验,筛选出4个木霉菌株、3个杀菌药剂和1个生防菌剂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防效在网室进行了盆栽防治试验,选择了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4个木霉菌株(菌株编号)0026Ⅰ、0024Ⅱ、0018Ⅱ①和0023Ⅰ②、3个杀菌药剂(95%恶霉灵10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和50%咯菌腈500倍液)和1个生防菌剂(B9601-Y2菌剂,100和200倍液)进行盆栽接菌防治试验,结果B9601-Y2菌剂100倍液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可达78.84%。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生防菌剂B9601-Y2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防效同样以盆栽试验所用药剂和浓度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B9601-Y2菌剂100倍液防效较好,防治效果可达70.31%。防效相对较好的多菌灵药剂,施药间隔期需在10-15天以内,否则持效期明显降低。明确外引品种“粉杂1号”和“广粉1号”抗性表现明显较较本地品种好外引抗性品种“粉杂1号”和“广粉1号”组培无病苗,在经过杯苗培育后,在南宁市郊坛洛镇与本地西贡蕉品种进行抗性对比试验,结合施用生石灰改良土壤pH值,营造不利于香蕉枯萎病菌生长的土壤生态条件,以抑制土中病原菌的扩展。试验结果,本地品种病株率为46.15%,病情指数为26.37;而外引品种“粉杂1号”和“广粉1号”病株率分别为23.33%和18.33%,病情指数分别为11.91和7.38;抗性表现明显较较本地品种好;并且农艺性状(株型和产量)表现也相对较好。田间结合施用生石灰改良土壤pH值,采用生防菌、药剂和抗病品种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控,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综合防控效果在71.52%,亩增产量71公斤,以4.0元/公斤计,扣除防治成本,亩增产值152元。发现和鉴定了在广西为害的香蕉危险性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在开展该项目研究过程,课题组在南宁市郊坛洛镇组、浦北县,武鸣县和崇左县等地产区发现了为害香蕉的危险性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病株,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与鉴定,为下一步防控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奠定了基础。创见与创新:首次应用18个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进行抑菌试验。首次应用B9601-Y2生物菌剂防控香蕉枯萎病田间试验。发现和鉴定了为害广西香蕉的危险性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该项研究过程,课题组发现,对于镰刀菌枯萎病的防治较难,是世界性难题,原因是该病原在土壤中的存活力极强,想完全清灭土壤中的病原菌是不可能,也不切合实际。需要从生物防控角度出发,调控土壤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严重影响香蕉产业发展的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危害,在今后的立项上要重视对此病原菌的检测和监测方法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