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河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池市综合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34
成果描述:
任务来源河池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课题《桑枝食用菌新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示范》(合同编号:河科转1047002-8)。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应用于桑枝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原理为引进筛选出适合该市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开发出以桑枝为主料的食用菌培养基配方,对出桑枝食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及桑枝食用菌反季节栽培专用菌棚改造、周年生产食用菌模式进行研究及生产应用、示范推广,为本市桑枝食用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性能指标:考核指标:技术指标:筛选出适合该市种植的桑枝食用菌品种5-6个;产量比当前品种提高10%,进一步丰富该市食用菌种类。试验出桑枝食用菌配方,生物学效率达100%以上。总结形成适合该市的桑枝食用菌规范化栽培生产配套技术,产量提高5%以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经济指标通过课题实施,年生产菌棒20万袋,单袋食用菌产量达0.43kg以上,年产值50万元。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引进筛选出适合河池种植的桑枝食用菌品种5个,产量比当前品种提高10%,如:台秀57、hc8120、夏季秀珍菇、秀珍3号、罗秀等平均单袋产量为0.462kg、0.441kg、0.456kg、0.434kg、0.438kg,分别比引种前栽培的品种PL4(ck)0.37kg/袋增产24.87%、19.19%、23.25%、17.30%、18.38%,完成指标。筛选出利用壳管式移动制冷设备适合河池市夏季反季节栽培桑枝屑秀珍菇台秀57最佳配方,桑枝屑80%,麸皮18%,石灰1%,碳酸钙1%。平均单棒产量0.48kg,生物转化率111.6%(干料0.43kg/袋),同时研究改造建成可利用壳管式移动制冷设备机组反季节栽培桑枝秀珍菇的竹子结构屋双脊式上开天窗菌棚。完成指标。通过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总结相结合,创新技术体系,并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项目实现年桑屑反季节栽培1000万菌棒以上的食用菌核心示范区,试验小区平均单袋产量0.48kg,生物转化率111.6%(干料0.43kg/袋),产值3.264元/袋。核心基地示范区平均单袋产量0.43kg,生物转化率100%,产值2.924元/袋。产量比项目实施前0.37kg/袋增产16.2%,完成指标。在《南方农业学报》发表论文2篇,即:《纯桑枝屑小拱棚栽培大球盖菇技术》和《桑枝屑夏季栽培秀珍菇的配方优化》;在《现代农业科技》发表论文1篇,即:《大球盖菇种植特点及广西省的推广前景展望》完成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国内外对桑枝食用菌新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广西、广东、山东、四川、重庆、陕西等地相继用桑枝屑做培养基质栽培香菇、秀珍菇、黑木耳、蘑菇、姬菇、金针菇、猴头菇、平菇、榆黄菇、杏鲍菇、花菇等食用菌获得成功,完善了菌袋原料配方、建立了桑枝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如张拴牛等利用50%的桑枝木屑与50%的青冈栎木屑混合,制200菌棒(20 cm×50 cm×0.04 cm的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产菇511.3 kg,与纯青冈栎木屑产量基本相当;其生产的香菇柄短、肉厚、朵形好、口味纯正,与青冈栎木屑栽培香菇一致;弈红等研究了用桑枝屑、棉子壳和杂木屑培养平菇,结果表明,桑枝屑和棉子壳培养的平菇质量高,桑枝屑的平菇产量低于棉子壳而高于杂木屑,另外,还可以在秋季桑园内利用桑枝蚕粪栽培平菇;袁卫东等研究了在棉子壳中添加桑枝屑对姬菇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桑枝屑58%、棉子壳20%、麸皮20%时,姬菇产量上高于对照的棉子壳培养料,且能降低生成成本;方国平等探索了用桑枝粉、芒杆屑栽培金针菇,结果表明,桑枝粉26%替代杂木屑栽培金针菇,生物转化率高,接近常规对照,产量稳定,潮次明显;薛洪恩等利用桑枝条栽培灵芝,其平均生物转化率为20.20%,用桑枝条栽培灵芝可增加纯收人528元/667 m<'2>,投入与产出比为1:1.38,同时因桑枝本身是中药材,桑枝灵芝比杂木或段木灵芝的主要药理成分灵芝多糖高30%以上,而且桑枝灵芝面市后,价格要比一般灵芝高50%以上;上海邹丹蓉等研究了不同含量的桑枝屑栽培灵芝,结果表明:70%桑枝木屑培养料栽培密纹灵芝的子实体产量高出对照5.8%,灵芝芝盖直径为11.5 cm,高出对照10.68%。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吴登等以木屑、棉籽壳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设计4个添加不同比例桑枝屑栽培料配方,通过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调查各配方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总结出利用桑枝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是一项集循环利用、节本增效于一体的好技术,适宜在广西桑蚕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等。浙江报道了关于桑枝屑栽培食用菌技术示范与推广研究,徐维良等人研究了以桑枝条代替杂木栽培黑木耳栽培模式。总结了一套调整制袋时间,提高冬耳比例,减少春季流耳,适时刺孔催耳,降低菌袋后期污染率,提高成品率,节省成本,产量提高的桑枝屑栽培黑木耳的技术。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李发盛等针对广西每年产生大量的桑枝杆而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实际,开展“利用桑枝杆栽培榆黄蘑等食用菌工艺技术研究”。以桑枝杆占总料的85~95%,进行了榆黄蘑栽培技术研究,按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制定了一套成熟的桑枝杆榆黄蘑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桑杆榆黄蘑质量标准≥。建成了一个年产达100万筒的桑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等。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该项目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项目研究成果更具地域性。项目立足于河池气候和食用菌生产及原材料资源等条件开展研究。针对河池食用菌品种单一、品种优良种性退化、无特色、无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引进国内新选育成功的秀珍菇系列食用菌品种进行种植,通过研究对比各秀珍菇菌株菌丝情况、子实体经济性状、出菇温度范围和转潮期、秀珍菇菌株抗杂能力产量及转化率,筛选出了在河池宜州等地表现最好的食用菌新品种台秀57、hc8120、夏季秀珍菇、秀珍3号、罗秀等。针对河池的独特气候、桑杆资源丰富优势,研究形成了“桑枝屑栽培食用菌周年生产栽培技术”及适合秀珍菇反季节栽培的专用食用菌大棚改造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在河池的宜州等地每年推广栽培1000万袋以上。推广大球盖菇品种1个。以秀珍菇品种“台秀57号”为栽培品种,设置“桑枝屑90%,麸皮8%,碳酸钙1%,石灰1%;桑枝屑85%,麸皮13%,碳酸钙1%,石灰1%”、“桑枝屑80%,麸皮18%,碳酸钙1%,石灰1%;桑枝屑75%,麸皮23%,碳酸钙1%,石灰1%(ck)等四个配方,利用可移动式冷冻机组进行试验,通过研究不同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不同配方的鲜菇产量及经济效益和供试配方的鲜菇产量、生物转化率及投入产出比,研究形成以桑枝为主料的秀珍菇反季节栽培最佳配方。通过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总结相结合,创新技术体系,并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项目实施期间,实现年桑屑反季节栽培1000万菌袋的食用菌核心示范区,试验小区平均单棒产量0.48kg,生物转化率111.6%(干料0.43kg/袋),产值3.264元/袋。项目建成示范基地4个,三年累计栽培5000万袋,总产量2150.00万kg,新增总产量300.00万kg,总产值14620.00万元,新增总产值2040.00万元,新增纯收益2655.50万元,桑枝食用菌反季节规模化栽培投入产出比1:2.3002。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在广西率先利用桑枝屑生产大球盖菇获得成功。实现平均每平方米产菇7.5kg,生物学转化率37.5%(干料20kg/m<'2>),平均亩产量3000kg(栽培有效面积400m<'2>),产值18000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96。成功引进适合桑枝屑为主料夏季反季节栽培秀珍菇品种台秀57、夏季秀珍菇、hc8120、罗秀、秀珍3号等。研究出秀珍菇新品种“台秀57”以桑枝为主的最佳配方。桑枝屑比例达80%,实现平均每袋产菇0.48kg,生物学转化率111.6%(干料0.43kg),平均每袋产值3.264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2.57。研究形成秀珍菇反季节栽培专用壳管式移动制冷设备机组及适合其栽培的竹子结构屋双脊式上开天窗专用菌棚,并集成桑枝屑秀珍菇反季节栽培配套技术。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该项目成果2011-2013年在该市推广应用,每在宜州的庆远镇六坡桑枝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洛西镇河池市农科所桑枝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北牙乡黄龙桑枝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屏南乡合寨桑枝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栽培,三年累计栽培5000万袋,总产量2150.00万kg,新增总产量300.00万kg,总产值14620.00万元,新增总产值2040.00万元,新增纯收益2655.50万元,桑枝食用菌反季节规模化栽培投入产出比1:2.3002。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桑枝食用菌反季节栽培在该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品种和栽培基质配方、菌棚改造等技术得到进一步优化,项目的成功实施,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极其显著。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在河池及与河池气候与生产条件相似地区推广应用。一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继续投入资金巩固和加强栽培示范基地、食用菌栽培合作社、菌种培育育基地建设,确保项目成效长期化。二是项目承担单位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技术攻关与指导,及时解决有关技术问题,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做好生产时间的安排,食用菌生产栽培是时间非常强的生产项目,赢得了时间,是赢得产量和质量的基础,技术人员根据制定的技术方案,认真分析本地气候特点,提出最佳的桑枝秀珍菇反季节栽培时间。四是做好培养料配方,配方是影响到食用菌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影响效益,课题组根据桑枝原料特点,运用合理碳氮比的合理配方。五是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采用了菇房消毒、灭菌、杀虫措施。全选用DB33/291.2无公害蔬菜要求的农药。六是抓好从菌棚改造→备料→配料→拌料→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的每个关键环节工作,确保了桑枝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出效益。河池市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地级市,桑枝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已成为河池市延长桑蚕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桑蚕业废弃物污染的重要措施,全市桑枝栽培食用菌发展迅速。但产业仍面临着缺乏高产优质新品种,桑枝培养基配方有待优化,栽培技术尚未配套等诸多技术问题,食用菌产量与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食用菌栽培的区域性以及河池市气候条件、食用菌生产原材料资源、菌农技术水平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等原因,河池市桑枝栽培食用菌有关技术服务及研究、示范与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课题研究中发现规模化栽培食用菌几年后,在中期出菇时有大量的菇蚊、菇蝇等害虫危害子实体,药物防治一是不安全,二是效果不明显,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品质,对规模化栽培食用菌害虫防治缺少系统、标准防治方法。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对规模化栽培食用菌,尤其是桑枝屑夏季反季节栽培秀珍菇害虫综合防治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希望相关部门在项目上有进一步的支持。项目宣传力度不够。项目经费紧张,宣传、科技人培训力度不够,影响技术的提高和服务力。解决措施:整合项目资源,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外出学习、现场观摩会、发放资料等各种手段,大力开展宣传和培训,营造推广应用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良好氛围,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