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上海崇启通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85
成果描述:
| 该项目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上海崇启通道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G40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进一步增强苏北地区、山东半岛与上海航运中心的联系,促进地区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工程位于上海市崇明岛,南起上海长江隧桥的终点,北至江苏省界接崇启通道江苏段,全长30.735公里,总投资45.71亿元,2011年12月建成通车。按照上海市关于崇明岛生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工程建设中始终遵循“对生态的最大保护和对环境的最小破坏”的生态建设理念,针对崇明岛生态脆弱的环境条件,加上公路工程建设土地资源消耗巨大、优质填料匮乏、路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困难等技术难题,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联合相关单位对《上海崇启通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1)创建了平原区高速公路低路基设计原理与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以路基永久变形为控制指标,综合考虑平衡湿度状态和模量衰变的路基合理高度确定方法及低路基结构;建立了平原区低路基永久变形预估模型及控制标准;提出了基于坡地运动波理论的低路基地表径流计算与排水设计方法。2)研发了长江口细砂填筑路基的结构体系与工程技术。首次实施现场千万轴次加速加载试验,揭示了自然因素与行车荷载耦合作用下细砂低路基的永久变形时程规律和结构响应,验证了低路基技术原理与方案;提出了细砂路基结构体系;揭示了长江口细砂的多峰击实特性及其压实机理,形成全套施工控制技术。3)构建了绿色公路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恢复技术。提出基于绿色与生态目标的改进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出3类19项绿色公路综合评价指标;研发出初期雨水处理新技术,首次采用人工湿地多级串联组合工艺,由生物吸附和截留作用降低初期雨水中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物含量;提出了适用不同环境、以降噪和生态隔离为目标的七种林相结构,实现了对环境的最大保护。4)研发了细砂路基结构整治维护新技术。发展了路基路面隐性病害综合探测技术。采用无损技术进行路基路面结构检测与评价,综合运用结构动力学和电磁学反演的方法,集成提出了路基路面结构状态综合探测技术;研发了用于细砂路基加固的新型注浆工艺和回填材料,提出了注浆和自密实回填的方法。通过科研攻关,上海崇启通道工程采用长江口细砂350万立方,节约取土坑用地3000亩;降低路基高度0.8米,每公里节约用地3.7亩,减少填料3.3万立方;建成人工湿地2处,降低悬浮物81%、化学需氧量浓度42%,并同步实施生态林地,显著提高了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取得2.83亿元直接经济效益。成果被列为交通运输部重点推广计划,并已在上海、新疆等省市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工程已获国家专利8项,主编、参编行业标准3部,发表论文24篇(SCI、EI收录8篇),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有力支撑了崇明生态岛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了区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为平原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