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重庆理工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83
成果描述:
| 该项目属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城镇生活垃圾是人类社会化聚集的必然产物,年产量约1.7亿吨,独特的饮食习惯和源头混合收集模式导致其呈现明显的”二高二低”(高含水率、高混杂性、低热值、低品位)特点,末端无害化处理是关系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而降解是其基本过程。从1993年起,该课题组围绕”生活垃圾降解过程与机制”这一重要核心科学问题,以国内建设时间最早、亚洲规模最大的上海老港固废处置基地建设为契机,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上海市重大项目,开展了长时间、多尺度、系统化的生活垃圾降解过程与机制研究,建立了”降解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特色鲜明的知识创新链,取得系列学术成果,为末端安全处置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主要学术贡献点如下。⑴生活垃圾稳定化进程:建设和研究了多尺度、公斤到千万吨级的末端填埋处置装置,建立了生活垃圾降解产物矿化垃圾、恶臭/填埋气、渗滤液与时间的定量变化关系,提出了填埋场初期稳定化三阶段分类方法,继而发展了可有效反映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综合指标F,发现中国南方地区填埋场监管时间最少需32年;⑵矿化垃圾概念及生物库:根据稳定化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和腐殖质组分等特性,提出了”矿化垃圾”概念及标准;发现了矿化垃圾存在大量的古菌、细菌、真菌等群落,获得具有强甲烷氧化活性的兼性甲烷氧化菌,且可在寡养条件下增殖;筛选出多种高耐受性功能微生物,拓展了填埋场生物库功能微生物的使用范围,建立了矿化垃圾综合利用方法体系;⑶渗滤液/恶臭等二次污染物源识别与控制机理:根据生活垃圾降解产物特性,建立了基于中观角度的渗滤液复杂水质分析方法和基于生态毒理效应的渗滤液处理工艺评判方法,结合矿化垃圾和渗滤液相容特性及处理过程,探明了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渗滤液处理机理;通过生活垃圾恶臭典型组分和优先控制类型深入系统的研究,确立了生活垃圾组分与恶臭组分的对应贡献关系。20篇重要学术论著他引262次,研究成果在固废学术界得到充分肯定,如代表性论文7被评为”Aged municipal solid waste(AMSW)has the potential to mitigate CH4 emission and has gained increasing interest because it is cost-effective and easily obtained from land-fill sites”;编著学术著作52部(发行量70000册)、教材3部(发行量25000册,54所大专院校使用),中国环境领域规模最大的化工出版社对这些著作影响力证明”⋯出版了一系列高质量、系统性、前沿性学术著作,声誉卓著,发行量巨大,是中国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为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知识的传播,推动中国固体废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冶金工业出版社评价称”⋯所著或主编环保领域的系列图书在我社出版,其中专著⋯以上作品其内容质量较高,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研究成果被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所采纳,如GB/T25179-2010和CJJ150-2010等,培养了40名博士、50名硕士、30名工程硕士,实现了环卫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突破性转变,同时通过合作研究,为企业专业人才成长提供了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