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钦州学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63
成果描述:
| 课题背景及来源:热雾剂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农药制剂,它具有无需兑水、利用率高、吸附力强、工效高、不易产生药害等特点、特别适合干旱缺水地区以及果园、大棚、高大林木如橡胶树等使用,现有的热雾剂对白粉病、黑星病、炭疽病、锈病、叶斑病等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该喷雾剂的有效成分仅为苯醚甲环唑,其杀菌谱广,药效较高,但由于该有效成分长期单一大量使用,易使病菌产生了较强的抗性,不利于药效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病菌防治的难度。可通过改变热雾剂中的有效成分,提高病害效果,实现低毒、使用量少、成本低等有点。该研究借助含吡唑醚菌酯和硅氟唑的热雾剂研究与应用来克服现有困难,实现上述优点。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改变现有热雾剂有效成分和含量,提供一种毒性低、对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好的含吡唑醚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的热雾剂,吡唑醚菌酯,又叫唑菌胺酯,化学名称:N-{2-[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最大的特点为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已被美国EPA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锁住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递而阻止细胞ATP的合成,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能量导致细胞死亡;它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性、治疗性和局部内吸及渗透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该发明所述的含吡唑醚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的热雾剂,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主要成分重量百分比吡唑醚菌酯1~15%三唑类杀菌剂2~20%表面活性剂1~15%溶剂余量其中,三唑类杀菌剂选自三唑酮、硅氟唑、亚胺唑、戊菌唑、烯唑醇和联苯三唑醇中的任意一种。表面活性剂为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6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700#)、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溶剂为选自极性溶剂、芳烃类溶剂和植物油类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发明所述的热雾剂以毒性低且对病菌抑制效果好的新型有效成分(吡唑醚菌酯结合硅氟唑),使所得产品击倒速度快,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病菌的效果突出。1.三唑类杀菌剂选自性强,可任意组合。2.低毒、用量少、低成本、病害效果好。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发明技术基本成熟,为进一步说明该发明所述的含吡唑醚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的热雾剂的防治效果,申请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例:吡唑醚菌酯与三唑类杀菌剂的热雾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田间试验实验地点:钦州钦北区某香蕉园内实验方法:设每个试验小区选择高度在1m以下的香蕉10株,重复4次,药后14天调查防效,调查药效的方法为:每个小区调查10株,每株按东、南、西、北、中方向各取一个点,每点随机调查2株,每株香蕉从顶叶往下调查8片~13片叶,记录总株数和各级病株数,检查炭疽病的发生程度。其试验结果如表示3所示:表2 16%吡唑醚菌酯•三唑酮热雾剂。主要成分重量百分比吡唑醚菌酯1kg三唑酮15k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5k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0.5kg N,N-二甲基甲酰胺5.0kg正辛醇5.0kg油酸甲酯30.0kg重油补足至100kg。试验结果药前病情指数药剂用量(g/亩)药后14d病情指数防治效果71.56 60 9.63 88.21案例说明:该产品可以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病菌的效果突出,使用范围广,安全性强。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无资金支持,无法完成后续的中试及进一步的应用转化和工业化生产。2.实验室硬件设施有限,无法进行其它有机试剂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