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605
成果描述:
| 项目属水产资源领域。长江口是全球最大河口之一,海陆交汇,资源丰富,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长江口具有“三场一通道(繁育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特殊生态功能和丰富的生源要素,使东海成为中国渔产最高的海区,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淡水渔业的“摇篮”。然而,沿岸高强度开发和资源过度利用,使长江口生态功能受损、渔业资源衰退、濒危物种增加,成为全球50个生态敏感区之一。养护长江口渔业资源,不仅使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更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自1996年起,从长江口渔业资源衰退成因及机制、关键生态功能修复、重要资源养护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1.创建覆盖长江口全水域的数字化监测评估体系,阐明了长江口渔业资源衰退成因及机制,奠定了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理论基础。建立了固定站和流动站相结合的长期监测网络体系,开发了卫星PAT和声纳跟踪实时精准数据获取专利技术,年均获数据20万个,自主研发了评估软件,填补了基础数据空白;研究发现河口型繁育场快速萎缩、生态系统食物网受损、洄游通道受阻、群落结构失衡是渔业资源衰退的关键成因,并阐明了其机制。研究成果为国家设立“长江口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制定“长江春季禁渔”、“刀鲚特许捕捞”等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创新生态修复新方法,重建了关键栖息地生境,促进了长江口水域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渔业资源增殖成效显著。发明了“底播生物+漂浮湿地”重建繁育场生境技术,创建了放流亲体以增殖繁育群体的新途径,将中华绒螯蟹繁育场由56km<'2>恢复到260km<'2>,使枯竭21年的蟹苗(年均1t)恢复并稳定在年均30-50t的历史最好水平,成功修复了全球最大中华绒螯蟹繁育场,成为国际上恢复渔业资源的典型范例;开发“柔性鱼礁”索饵场再造技术,中华鲟幼鱼饵料生物丰度增加49.2%;查明了长江口鳗苗主要洄游通道,据此提出的“一控二限”综合管控措施被农业部采纳,鳗苗产量由年际l-4t波动,恢复并稳定在年均4t。3.攻克长江口珍稀鱼类养护技术,有效保护了濒危的刀鲚、暗纹东方鲀、中华鲟等鱼类资源。阐明了刀鲚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信号通路及“心源性猝死”机理,发明了低盐消除应激反应技术,攻克了“出水死”技术难题,实现人工驯养;揭示了刀鲚、暗纹东方鲀洄游鱼类性腺发育启动机制,发明了仿生境微流调控方法,突破了性腺发育停滞瓶颈,建立了全人工繁育技术体系,为增殖放流奠定基础,发展珍稀物种养殖减轻了市场对天然资源依赖;研发了抢救受伤中华鲟成套技术,抢救成活率从30%提高到75%。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4件、实用新型专利44件、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标准12项,发表论文271篇、专著9部。该成果在沿江沿海广泛应用,保护增殖了长江口渔业资源,促进了生态平衡和渔民增收,近3年项目完成单位直接效益12.96亿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重大,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