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872
成果描述:
芋为天南星科芋属,菜粮皆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好的疗效,是生理碱性食物,在全球蔬菜消费量中居第14位。广西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芋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近10万亩,总产量达20万吨,总产值达6亿多元。除了闻名遐迩的荔浦芋(属槟榔芋类型)以外,广西还盛产红芽芋,红芽芋为多子芋类型,主要食用子、孙芋部分。红芽芋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是人们餐桌的宠儿,也是广西出口蔬菜之一。但常年依靠球茎繁殖,反复留种种植,病原菌的侵染和积累,造成品种种性退化,在生产中存在产量低、品质差、不稳定、病害严重、管理难等问题,此外,广西还没有相对优质、高产稳产的多子芋品种(系),针对芋头产业问题,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厅共建广西荔浦芋试验站,着力广西芋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并立项了芋资源收集及品种选育,如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重点项目“芋类作物品种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合同编号:桂农科2013YZ02)。“桂子芋1号”采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茎尖组织培养诱变处理,从变异群体中筛选优良变异株选育而成。2008年3月选择变异植株营养杯苗,种植到田间,并从中选出3个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变异单株。2009~2010年,对3个优良变异单株进行离体快繁,分小区种植到田间,繁育成种芋,并与原品种对照比较,最终确定1个最优株系,编号为HY-3。2011~2012年,在贺州市贺街镇、广西农业科学院分别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3~2015年,分别在贺州市、荔浦县、玉林市、南宁市金光农场、广西农业科学院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等地进行多点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田间表现:水、旱适应性强,可栽培于水田、旱地;稳产、高产,抗逆性强;品质优,淀粉、蛋白质含量高且稳定,组织细腻,均匀,粉糯可口,性状稳定。该品种特征特性:“桂子芋1号”为天南星科芋属多子芋类型,全生育期180~200天,属中晚熟品种,植株直立,高度110~3500px。叶片互生,叶片阔大,长52~1450px,宽46~1300px,卵状心形,一般全生育期共生长16~17片叶,叶片绿色,叶表面有蜡质层,叶柄肉质肥厚,叶柄顶部紫红~紫色,中下部乌绿色,叶柄基部紫红色。母芋长圆形,子孙芋卵圆形~长卵圆形。单株子孙芋数14~24个,其中结子芋10~17个,孙芋4~7个。芋芽红色,芋肉白色,球茎表皮为棕褐色,具叶痕环,结上有褐色鳞片毛,细密。白色肉质根,较发达,根毛少,着生在球茎下部节位上,大部分根系分布在625px左右深的土层内,离地的叶鞘节痕也能长出幼根,但由于被叶鞘包裹无法接触土壤吸收水分及营养而停止发育或枯萎。2014年9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桂子芋1号”(HY-3)芋头品种进行田间现场查定,结果为“桂子芋1号”平均单株产子芋11个,平均质量46g;孙芋5个,平均质量27g,平均单株子芋质量0.52kg,平均单株孙芋质量0.14kg,平均单株子孙芋产量0.66kg,折合亩产1824.88kg。平均单株母芋质量0.332kg,商品芋比例为66.5%。子芋平均纵径和横径分别为1327.25px和1004.75px,孙芋平均纵径和横径分别为977.9999999999999px和796.5px。2015年10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再次组织有关专家,对“桂子芋1号”( HY-3)芋头品种进行田间现场查定,结果为“桂子芋1号”平均单株产子芋15个,平均质量42g;孙芋5个,平均质量27g。平均单株子芋质量0.64kg,平均单株孙芋质量0.14kg,平均单株子孙芋产量0.78kg,折合亩产2072.15kg。平均单株母芋质量0.427kg,商品芋比例为64.6%。该品种适合种植于广西境内芋头种植区,特别是贺州市、桂林市、南宁市等芋头产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