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优质生产与贮藏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浙江大学;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衢州市柯城区经济特产站;衢州市柯城区柴家柑桔专业合作社;浙江求是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671

成果描述:

果树产业已成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果树生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二十年来中国果树产业发展迅猛,面积已达1400万公顷,产量达1.7亿吨,产值超过4000亿元。柑橘是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已达260万公顷,产量仅次于苹果,已达3500万吨。柑橘也是浙江第一大水果,年产量190多万吨,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一半,已成为该省果农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浙江是柑橘栽培的北缘地带,积温相对不足和较早来临的霜冻对果实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优质栽培和贮藏物流技术体系,造成柑橘果实质量欠佳,特别是采收时果实酸度偏高且着色不匀,贮藏中后期的果实物流品质劣变和损耗严重,进而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严重限制了柑橘产业发展。因此,开展”柑橘优质生产与贮藏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既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也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探究了柑橘果实品质形成机制,为调控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从果实脱绿增色和风味代谢及调控途径入手全面研究品质形成机制,以解决果实内在和外观品质欠佳等问题。明晰了乙烯信号转导元件CitERF6/13是转录调控果实脱绿增色的核心元件,通过作用于靶基因CitPPH促进柑橘果皮脱绿,据此改进了脱绿增色技术;明确了CitAP2.10和CitERF71可通过转录调控CitTPS1影响果实芳香物质合成;同时还发现CitERF13可通过与CitVHA-c4发生蛋白互作调控果实有机酸运转;提出了柑橘果实柠檬酸降解和芳香物质代谢模型,解析了温度调控分子机理,丰富了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的生物学理论。研发了柑橘提质栽培核心技术,促进了果实品质提升。纠正了以往过量用肥、过晚施肥、过多氮肥和过度灌水的水肥管理习惯,研发了基于配方施肥、适时适量施肥、增施有机肥、适时适度科学节水灌溉的肥水动态平衡管理技术,提升了果实品质;纠正了以往农药用量过大的用药习惯,研发了基于病虫预测预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保障了果品安全,促进了出口;纠正了以往过度密植并轻视修剪的树体管理习惯,研发了基于改进树形(改树冠直立形为疏散圆头形)、疏树疏枝疏果的树体优化管理技术,显著提高了果实品质;突破了柑橘栽培非完熟采收以及不依赖设施的生产习惯,研发了完熟采收及保温延后栽培技术,既提升了果实品质,又处长了鲜果供应期。研发了柑橘采后品质提升及损耗控制技术,促进了柑橘鲜果贮藏物流。针对柑橘果实采收时常带有绿色并且酸度偏高这一产业问题,在相关理论成果支撑下,研发了果实采后脱绿技术以及基于热激的果实降酸技术,使果实外观和内质均得到明显改善,促进提早上市。针对柑橘贮藏物流损耗高居高不下这一问题,试验确定7-8℃(而非传统的3-4℃)是椪柑最适物流温度,同时研发了基于热激的防腐保鲜剂减量增效技术,研制了相应的装备,有效控制了果实腐烂损耗,保障了中长期贮藏和中远距离物流(含出口)。制订了规程标准,推动了柑橘产业升级。整合项目核心技术,集成和优化形成了栽培以及贮藏物流等主要环节的规程标准,并进行了示范和辐射推广应用。试验表明,项目成果的应用使优质果率提高了13.2%,含糖量增加了15%-20%,降低物流损耗20%左右,物流节能近50-60%,从而推动了柑橘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专著50多篇(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1项、市县地方标准2项,申请并获受理国家专利5项。技术成果在中国主要柑橘产区(浙江、福建、重庆、广东等)产业化应用,近3年累计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