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900
成果描述:
该成果属于中医内科学领域。 白细胞减少症是肿瘤化疗的常见毒副反应,常因此导致化疗延迟,进而影响肿瘤治疗。上世纪80年代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90年代集落刺激因子(CSF)的应用一方面使白细胞可迅速回升,另一方面则带来了肿瘤生长加速的隐患。徐振晔教采用补肾生髓法治疗肿瘤化疗白细胞减少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研制了相应药物双黄升白颗粒,并从理论、临床、基础、新药研发四个方面进行了系列临床应用及机制探讨。 理论:以《内经》等中医经典中“精血同源”、“精气同源”、“肾主骨生髓”等论述为依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1987年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补肾生髓法治疗肿瘤化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学术观点,并拟定了具体治疗方药双黄升白方,1996年制成院内制剂。 临床:先后进行了双黄升白颗粒与临床常用治疗骨髓抑制药物茜草双酯、GM-CSF、利可君的随机对照研究,共对567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双黄升白颗粒具有以下作用:与化疗同时应用可降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23.9%对62.74%);白细胞降低后应用可促进白细胞回升,其有效率明显高于茜草双酯(81.82%对56.14%),与GM-CSF疗效相似(82%对82%);可防治化疗中重度(Ⅲ°、Ⅳ°)白细胞减少(82%对83%);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费用较低,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国内首次采用中成药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自身交叉对照研究,对疗效及治疗费用进行了对比,并对中医药治疗化疗导致的Ⅲ度、Ⅳ度白细胞减少进行了观察研究,突破了中药仅用于轻中骨髓抑制的瓶颈。 基础:从病理、微环境、细胞学、分子学等多角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双黄升白颗粒具有以下作用:保护和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生长;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分化;减低化疗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破坏;增强免疫功能;双重调控细胞周期(包括干细胞)进行;调节细胞周期及增殖相关因子CDK4、CDK6、CyclinD、WEGF、Wnt、Notch等基因的表达;能调控造血细胞及肿瘤细胞中mircroRNA表达。国内首次发现了补肾生髓中药可在促进骨髓细胞周期进行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包括肿瘤干细胞)。其作用机制与调控CDK4/6-CyclinD信号通路及microRNA表达有关,进一步阐述了补肾生髓法的作用机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新药:国内首次对补肾生髓经验方药及有效组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双黄升白口服液已申报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对双黄升白颗粒的有效药味及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主要药味为黄芪黄精,进一步研究发现主要组分为黄芪多糖黄精多糖,并确定了最佳比例。 该项目已获得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1项,获得奖项2项,发表论文28篇(SCI收录2篇),文献被引用256次,出版著作4部,培养硕士15名、博士5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专家2名、浦东新区中医领军人才1名、浦东新区中青年骨干2名。成果推广应用多家医院,签订转让开发合同1项,申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件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