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数据心血管图像后处理创新与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890

成果描述:

技术领域:医药卫生。主要内容:项目来源国家自然基金“颈内动脉三维影像解剖与有限元建模”(编号:81071214),厦门市卫生局项目“64层螺旋CT心脏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编号:WSK0662),国家科技部(2007BAI0B05)。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心脏、血管三维成像及有限元建模与功能仿真。实现心脏、血管及其病变的三维可视化,进行颈内动脉、心脏等形态与功能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技术特点:查新报告显示“基于CT数据的颈内动脉建模与管腔狭窄、高血压血流模拟”“心尖区心肌变薄形态的解剖学及临床应用”两个查新点国内未见报道。“综合分解、融合、透明及伪彩三维容积重建技术(SFOF-VR)应用于心血管领域”查新点该课题组国内外文献报道最早。临床应用观察心脏、冠状动脉、全身动静脉、微血管等结构与功能,实现个体化影像形态与功能解剖与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创新性:项目应用技术先进,样本量大,结论可靠。创新性表现在[1] SFOF-VR、CT减影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及其在心脏、血管疾病诊断具有技术改进与应用创新。[2]三维影像解剖与局部解剖学结合是新的心血管临床解剖学研究方法,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创新。[3]心尖变薄区解剖特点及应用,为相关疾病诊断提供解剖依据,具有新发现的知识创新。[4]基于CT扫描数据进行有限元建模与仿真、探讨正常、狭窄颈内动脉及高血压、动脉瘤等动力学变化,血管形态与功能的研究、三维快速成型具有技术改进与应用创新。社会效益及应用推广:成果的应用系列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解剖基础,丰富了解剖学、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提高心脏、动脉及静脉本身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增加了手术入路选择、方案设计及治疗效果评估等应用。研究结论为医学基础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医学影像学、心血管病学、头颈颅脑外科等相关学科发展。该院临床应用患者达18000余人次,国内推广应用三甲医院20余家。已经发表相关论文51篇,其中SCI或EI论文15篇,出版专著5本,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7名,实用专利1项,发明专利公示2项。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