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6015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于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针对长期以来果园开发由于忽视土壤管理导致土壤肥力退化,果园生产能力降低等问题,创新研究了亚热带果园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与固碳增汇机理,建立了兼顾稳产(高产)优质和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技术体系,并集成应用于绿色果园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固碳增汇的实践。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历时10年,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首次揭示了经营年限、垦殖方式对果园土壤碳吸存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明确了果园土壤有机碳的构成及其来源,揭示了果园固碳增汇的机理,为果园增汇经营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累计被引用427次。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果园生态系统碳计量的方法,并结合GIS技术进行县域尺度果园固碳潜力评价:研究发现林木生物量经典方程不适宜于果树生物量预测,改进了果树植被生物量增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简单易行且精度较高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碳计量技术。率先提出了基于多目标的果树管理技术,提高果树生物固碳量20.75%以上:以高产和高生物固碳为目标,改进了果树修剪农艺技术措施,提高结果率51.26%以上,提高果树生物固碳量20.75%~76.82%。并集成构建了果园害虫生态控制技术体系,年减少农药使用2~4次,降低农药成本25.6%~51.3%。筛选出4个适宜于果园套种的高固碳牧草品种,提出了果园生草少(免)耕技术:4个高固碳牧草品种的年生物固碳量比自然杂草高76%以上。系统地研究了果园生草栽培下土壤碳吸存机理,提出了果园生草少(免)耕技术,制定技术规范1项,年均减少有机碳流失量91.1%,温室气体减排78.5%。系统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绿肥套种等经营管理对果园碳吸存的影响,建立以水果增产提质为目标的固碳增汇技术体系:研发出菌渣新型有机肥料系列产品2个,提出1套果园有机无机配施方案,增产3.4%以上,显著提高水果品质(糖酸比提高27.1%),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5.8%以上。率先开展生物炭在果园土壤改良和固碳增汇上的试验示范:筛选出菌渣生产生物黑炭和水热炭的工艺技术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建立了5个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效。项目实施以来,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通过品种认证1个;获肥料登记证2个;制定标准1项;出版专著4部(科学出版社出版2部);发表论文50篇(SCI论文3篇),累计他引427次。先后在福州、建阳、永春、漳浦和惠安等地建立示范基地7626亩,帮助企业通过无公害果品和产地认证3项,示范区内减少化肥使用量28.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植物固碳量提高6.4%以上,土壤碳储量提高5.8%以上,辐射推广31.6万多亩(次),累计创效益1.28多亿元,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