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50
成果描述:
葡萄新品种‘桂葡5号’是依托项目《葡萄新品种选育与栽培示范》的实施而选育出的,该课题为2011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立项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桂科攻1123003-5A。课题主要针对广西葡萄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优质品种稀少、尤其是酿酒品种缺乏,品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优质的欧亚种品种葡萄在广西种植病、虫害严重,花芽分化差等产业问题提出的。近年来,该区的葡萄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从葡萄种植不适宜区转变为葡萄特殊产区,葡萄成为该区单位面积效益最好的果树,但是品种结构稀缺成为制约该区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鲜食品种中,巨峰栽培面积占80%,而酿酒品种,该区主要的酿酒原料是野生毛葡萄,以及近年由广西农科院生物所选育的两性花毛葡萄-‘野酿2号’和广西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毛葡萄杂交后代-‘桂葡1号’。‘野酿2号’及‘桂葡1号’遗传了野生毛葡萄大部分的特征,果实酸度过高,很难酿造出优良的葡萄酒,而一些优质的酿酒葡萄品种主要为欧亚种,在该区种植表现为花芽分化差、病虫害严重,因此,课题组急需选育一批适宜广西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的酿酒葡萄新品种,并结合广西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研究与这些优良品种相对应的一年两收配套产业化关键技术,尽快使这些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促进该区的葡萄产业及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南方湿热地区葡萄品种遗传改良研究及种质创新研究,把该学科研究领域拓展成为有别于中国北方地区葡萄育种和栽培的优势学科。课题的实施和完成,对推动中国南方湿热地区葡萄学科研究以及产业化发展,对促进中国南方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发展葡萄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桂葡5号’是通过台湾酿酒品种‘黑后’芽变选育的酿酒葡萄新品种,通过多年、多点的栽培性状观察与抗病性鉴定,发现该品种主要表现为果穗中等大,果粒紧凑,果粒大小均匀,成熟时为紫黑色,果穗整齐美观,果肉质细、具有浓郁的草莓香味,果实出汁率达75%,对葡萄黑痘病、灰霉病及炭疽病抗性较强,对霜霉病、白腐病的抵抗能力较弱,为中熟品种等特点,综合性状良好,可在南宁及相似区域进行一年两收栽培,夏季果重点防控葡萄霜霉病和果实白腐病,冬季果重点防控白粉病、霜霉病和蓟马,在广西多雨地区种植最好采用避雨设施栽培。该品种花芽分化好,坐果率高,无需保花保果,农民易掌握其栽培技术,且早结丰产稳产性好,定植后一般第2年开始挂果,采用双臂篱架亩植178株,单株产量2.37kg,平均亩产达500kg;第三年进入丰产期,第一茬果产量控制750-850kg/亩,果实品质上等,第二茬果产量控制500kg/亩。在广西南宁市、河池市、百色市、柳州市均建立了该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点,通过对新品种开展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桂葡5号’是一个品质优良的酿酒葡萄品种,主要结合该区的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葡萄生产病害发生严重,经过多年、多点的抗病性鉴定,该品种葡萄黑痘病、炭疽病及灰霉病抗性较强,对霜霉病、白腐病的抵抗力较弱;其次,该区冬季温、光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可进行一年两季栽培,该品种花芽分化良好,在桂中、桂南地区可生产完全不重叠的两季果,且冬季果的品质优于夏季果,适合广西中、南部及相似地区推广种植。利用该品种果实进行酿造实验,酒体紫红色,澄清透明。果香酒香协调,有结构感,入口爽净,具有典型性。该品种是一个品质优良的酿酒葡萄品种。‘桂葡5号’的选育及应用,丰富了该区的葡萄种植品种尤其是增加了酿酒葡萄品种,进一步通过新品种的栽培示范,形成配套的栽培技术,以点带面,加速该品种在广西葡萄产区的推广利用,真正起到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的作用,促进广西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