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艾滋病监测集成体系建立及推广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82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卫生领域。背景: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总人口5240万,地处祖国南疆,与艾滋病重点省云南等省相连,与越南相邻,是国际毒品贩运重要通道,面临疫情跨境、跨区传播双重威胁。1996年广西发现该土首例艾滋病病例。2002年前,有限的哨点监测显示疫情主要在吸毒者中流行,而其他人群流行的时空分布、扩散方式、流行特点等均不明晰,远不能满足科学防治需要。全面加强系统监测,尽快探明掌握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已成为控制疫情的关键。技术内容:2002年起,创新构建由病例报告、哨点监测、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多维信息来源组成的监测集成体系,运用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数理统计学等方法技术,深入探索艾滋病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实时将成果推广应用于针对性防控策略措施和构建新模式。创新要点:全面构建全区艾滋病病例网络报告、哨点监测、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常规实验室检测与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监测集成体系,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网点遍布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覆盖暗娼、吸毒者等10类人群,辐射人口5000多万。2010-2014年年均监测样本量近800万人次,居全国省区之首。动态、全面揭示全区艾滋病流行规律特征及病原学演变过程。敏感发现疫情从点状分布到全区扩散与片状流行的时空聚集性变化,传播途径、人群年龄构成时点变化特征:HIV-1流行毒株亚型输入来源、扩散路径及优势毒株亚型变迁与分布变化,准确预测广西艾滋病疫情流行态势,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策略措施提供大量科学依据。及时敏锐发现低档暗娼是疫情蔓延主要桥梁人群;在国内外发现滥用非法壮阳药是中老年男性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首创“分类概率法”计算新发感染,精确评价防治效果,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科技进步作用及推广应用效益情况:推动原卫生部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共建卫生惠民工程协议》,争取国家加大对广西防艾经费持续投入。支撑“广西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和支撑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实施“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近5年(2010-2014年)全区减少新发感染3万多例、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30多亿元。在全国率先促进“检测实名制”、“卫生、公安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等写入地方法规,率先在全民中开展大规模“警示性”宣教。成果广泛推广应用和国内外同行认可;解决多个国内外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 9篇,核心期刊29篇。经广西科技厅组织鉴定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