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持续治理技术推广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防城港市植保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钦州市植保植检站;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市植保站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77

成果描述: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简要背景、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推广应用、效益情况。项属于推广应用类。背景。稻飞是亚洲地区一类远距离迁飞性的水稻害虫,是中国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也是多种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广西沿海位于广西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是稻飞虱由中南半岛迁入中国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主要虫源地。近年来,稻飞虱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做好广西沿海稻区稻飞虱的监控预警及防控工作,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广西乃至长江中下游稻区的稻飞虱监测防控缓解工作压力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自治区农业厅下达了《水稻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持续治理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编号:201201),作为2012年广西农业重点科技项目由防城港市植保站土持实施。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开展了近年来广西沿海稻区稻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特点的研究,明确了稻飞虱迁入时间、迁入数量、发生区域和发生危害特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发生区域和危害情况。开发出了2.2%阿维·吡虫啉乳油、10%噻嗪·毒死蜱乳油、25%呲蚜酮可湿性粉剂、25%噻嗪酮·仲丁威乳油等8个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制剂。组装集成了毒氟磷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物、毒氟磷的超低容量液剂、毒氟磷和杀虫剂的杀虫防病毒病的组合物、毒氟磷和叶面肥复配组合物共4种防控水稻病毒病药剂应用技术,基本解决了水稻病毒病防控难题,并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组装集成了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酉应用技术,并制定了《水稻稻飞虱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广西地方标准。项目引入了项目引入推广了“三准确”技术、精准施药技术,解决传统的“跑、冒、滴、漏”等问题,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稻飞虱产生抗药性机率。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控技术宣传培训、示范区建设、组织成立统防统治组织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推广措施。技术经济指标:建立100亩以上的稻飞虱综合防控集成技术示范区22个、面积8.67万亩综防推广应用面积830.79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99.03%、总体防治效果95%以上、发表科技论文3篇、技术覆盖项目区的100%县(区、市)、100%的乡镇,亩节省农药57.2%、节本增效22.40元,分别比原计划增加1000.0%、73.4%、19.03%、15%、200%、50%、52.2%和124%,项目总经济效益28508.89万元,项目纯收益为8552.67万元,投资收益比为1:13.01,均超额完成了原计划的技术、经济指标。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稻飞虱综合治理技术水平,节省了农药的使用成本,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其自身抵御有害生物侵袭的能力,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稻飞虱抗药性产机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农药投入量,减少农产品、上壤、水域的农药污染及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引导农业生产向安全、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