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创制与集成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46

成果描述:

该成果属于农业科学技术。中国中华鳖(甲鱼)年产量已突破35万吨,随着中华鳖产业的发展,孵化效率低、营养不均衡、生态设施不完善、疫病频发等问题严重制约中华鳖养殖产业升级。在国家星火计划、省国际合作、院士工作站及省级工程中心项目资助下,经6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无介质孵化、生物保健型饲料、放养循环模式、养殖配套设施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在生产上成功推广应用。主要技术内容:首创了中华鳖无介质孵化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传统的沙石等覆盖受精卵孵化方法容量小、孵化率低、操作繁琐等缺陷,量化了无介质孵化装置、控湿条件、孵化密度等参数,具有通气性好、孵化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中华鳖平均孵化率达97.6%,较传统孵化提高15%,每孵出万只稚鳖节约成本1500元。创制了生物保健型甲鱼配合饲料。该饲料明确了原料配比及微生态制剂、保肝护胆添加剂、肠道粘膜修复添加剂的添加比例;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优质、节本、环保、高效、抗病等特点,提高了甲鱼成活率及生长速度,提升了品质和效益,较同类商品饲料每吨节约成本2200元。发明了中华鳖温室分级放养循环模式。该模式确定了温室分池时间、养殖密度等参数,提高了温室利用率,平均每m<'2>增产鳖2.17kg、增产值达108.5元。集成创新了系列关键养殖配套设施。创制了甲鱼晒盖台、养殖池充氧装置、甲鱼养殖池喂食装置、甲鱼探测装置等生态装备,改良了FAMS(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净化系统)水处理系统,改善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增加了中华鳖养殖容量,提高了鳖亩产量,创造了核心区温室幼鳖产量最高达45只/m<'2>,外塘主养产量达2300kg/亩的高产纪录(附件6-8)。建立中华鳖疫病检测与防控技术体系,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开展鳖病菌分型溯源及毒力基因检测研究,提出“A级、AA级、AAA级全程病害防控”方法。授权专利情况:获发明专利“甲鱼无介质孵化方法”(201110385149.2)、发明专利“生物保健型甲鱼配合饲料”(201110179897.5)、发明专利“甲鱼温室分级放养循环利用的养殖方法”(201210536202.9)。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成果经试验与验证,千亩核心区温室平均每m<'2>培育幼鳖30只,外塘主养商品鳖亩均产1400kg,较实施前增产幼鳖5只/m<'2>、商品鳖亩均增产75%;并修订2项省级标准,出版专著1部,发表及会议收录论文19篇;2012-2014年,千亩核心区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030.4万元,亩均增效6658.5元,获中华鳖无公害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及中国名鳖品牌。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项目成果已在安徽主产区及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市推广应用,2012-2014年,累计推广13.5万亩,新增销售额19.8亿元,新增纯利润6.6亿元;培养基层养殖技术与管理人员52人,培训和指导农户2870人次,辐射带动4050人从事中华鳖养殖业,解决了5360人在鳖饲料、渔药等上下游产业就业,改善了养殖生态环境,疾病发生率降至3%,减少了渔药使用,提升了中华鳖品质和效益,提高了该省中华鳖生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