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20
成果描述:
2013年中国控烟报告指出,中国吸烟人口已达3.5亿,每年因烟草使用而过早死亡的人数为100万。吸烟是当今世界及中国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烟草成瘾的本质是尼古丁依赖,而尼古丁替代疗法的疗效有限,个体差异大。申请者从药物基因组学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切入,探索了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尼古丁依赖的治疗以及复吸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适合临床应用的个体化干预策略,为临床戒烟工作的开展、中国控烟事业的推进和促进社会公共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持。申请者多年来致力于药物基因组学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于吸烟行为及戒烟疗效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了尼古丁及多巴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吸烟起始年龄、吸烟维持、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尼古丁治疗疗效的差异性相关。发现吸烟起始年龄和严重程度与COMT、MAOA和CYP2A6基因多态性相关;COMT基因多态性与尼古丁舌下含片疗效相关。从药物基因组学角度解释了部分人群对尼古丁依赖易感、戒烟疗效差的原因;发现年龄和职业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对尼古丁依赖及戒烟疗效的影响;探索直接作用于大脑调节多巴胺系统的药物治疗尼古丁依赖,发现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无论单、多次给药都能降低吸烟者心理渴求,验证了新的戒烟方法;并对相关评估方法进行了评价,提出吸烟者呼气中一氧化碳及尿可替宁是评价戒烟效果的主要生物学指标;视觉模拟标尺(VAS)同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在可评估吸烟者尼古丁渴求强度方面具有同样的效用,且操作简单为临床评估尼古丁依赖的严重度和戒烟疗效提供了客观和简易的方法。申请者关于尼古丁和多巴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和社会人口学因素影响戒烟疗效及吸烟行为的发现,为临床新诊断工具的研制,如开发基因芯片诊断技术、早期筛查、施行预防性干预措施,兼顾社会人口学及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定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多巴胺部分受体激动剂降低吸烟者心理渴求的发现,提出了戒烟新方法。对于戒烟疗效主客观指标评价工具的研究结果,为临床检测及诊断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发表相关论文11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被引用80次,总影响因子25.579。其中多篇被Circulation,Molecular Psychiatry等杂志引用,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杂志邀请撰写了药物成瘾相关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