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显微视觉的精密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16

成果描述:

该项目针对传统视觉测量与控制方法在精密检测应用中的不足,研究显微视觉在精密检测中的瓶颈问题与关键技术,为显微视觉引导下的复杂微器件的空间高精度装配提供创新性的理论与方法。在大口径精密光学元件表面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切实解决了国内精密大口径元件检测依赖人工的现状。该项目的成果可应用于工业、生物医学、军事等众多领域。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提出了基于显微视觉敏感自由度的主动标定方法,充分利用显微视觉系统在高精度测量环境下存在超/微景深的特点,实现了显微视觉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准确标定,进而建立了显微测量中2D图像特征变化量与运动坐标系下3D笛卡尔空间运动量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的应用解决了精密多自由度微装配系统集成过程中复杂校准的难题,简单的标定步骤即可建立运动系统与测量系统间的准确关系;另一方面,为极小景深下的高精密相对位姿测量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多路显微视觉的相对位姿检测方法,基于敏感自由度的主动标定方法及图像雅可比主动标定方法,融合多路显微视觉系统的图像特征,实现了微零件三维笛卡尔空间的相对位姿测量、自动对准与过冗配合的自动装配。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单目显微视觉引导下10μm微管与12μm微球孔的3D笛卡尔空间的高精度自动对准与插入。这一系列相对位姿检测方法为显微视觉引导下的复杂微器件的空间高精度装配提供了创新性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显微视觉下明暗场成像方法的融合及相应的精密检测方法,明场成像具有成像细节丰富,测量准确但效率低的特点。暗场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可观测远小于分辨率的损伤,但由于非线性散射效应无法准确测量的特点。结合二者优点,实现了大口径光学元件表面瑕疵的自适应、快速、精确检测。利用明场显微视觉的小景深实现对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姿态的自适应测量无需复杂的机械校准;利用暗场成像系统实现对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快速扫描;基于暗场损伤图像,实现明场成像系统对暗场损伤图像的二次定位与准确检测。该方法解决了适应性、准确性、效率三个核心问题,该方法的应用切实解决了国内精密大口径元件检测依赖人工的现状。该项目突破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难题,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6篇,出版专著一部,取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1项。关键技术已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得到应用,领域涉及国防、航空航天、食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