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新品种选育与栽培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61

成果描述:

该课题为2011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立项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桂科攻1123003-5A。课题主要针对广西葡萄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优质品种稀少、品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优质的欧亚种品种葡萄在广西种植容易染病等产业问题提出的。总体目标通过多渠道引进和收集可利用的葡萄种质资源,采取直接引进筛选利用、有性杂交、生物技术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将多种与优良性状相关的有利基因聚集到综合性状好的创新种质上,并进一步选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适合广西种植的葡萄新品种1-2个。课题通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利用系统选择与分子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杂种后代及优选单株材料开展鉴定和筛选,从中选育抗病、优质葡萄新品种5个,其中有4个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进行现场查定,2014年3个葡萄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桂葡3号’是其中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近年来,随着避雨栽培和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制成功,广西葡萄产业迅猛发展,农户对新品种的需求和积极性均大大提高。然而广西区域气候复杂多变,葡萄分布面广,发展快,生产上存在问题也比较多。鲜食葡萄品种单一化已经成为广西葡萄产业良性发展的瓶颈障碍。为了改变格局,响应区政府的号召,加快推进葡萄产业化进程,需大力开展抗病、优质鲜食葡萄新品种选育,筛选出一批适宜广西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葡萄新品种,并结合广西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研究与这些优良品种相对应的一年两收配套产业化关键技术,尽快使这些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克服单一品种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使葡萄产业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南方湿热地区葡萄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研究及种质创新研究,把本学科研究领域拓展成为有别于中国北方欧亚葡萄育种和栽培的优势学科。该课题的实施和完成,对推动中国南方湿热地区葡萄学科研究以及产业化发展,对促进中国南方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发展葡萄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课题通过3年的实施,建立了南方葡萄种质资源圃1个,面积约为8亩,收集并保存资源近300份;筛选确定杂交亲该组合并开展22个不同组合的远缘杂交或回交,获得大量的杂交种子及杂种苗供进一步的筛选利用,建立了3亩杂交选育圃;筛选获得酿酒与鲜食兼用品种1个、鲜食葡萄新品种1个和酿酒葡萄新品种1个,并进行了相应的区域性试验栽培;以上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该课题选育的葡萄新品种“桂葡3号”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发现该品种具有可溶性固形物高、有玫瑰香味、成熟期中等等特点,综合性状良好,可以生产出完全不重叠的二茬果,该品种适宜在南宁及相似区域进行一年两收栽培,夏果重点防控葡萄霜霉病和果实白腐病,冬果重点防控白粉病、霜霉病和蓟马,高抗炭疽病,最好采用避雨设施栽培。其二茬果酿造试验表明,该品种具备酿造高档干白葡萄酒的潜力,是一个鲜食与酿酒兼用型葡萄品种。该品种花芽分化好,座果率高,可进行一年两收栽培且无需保花保果,农民易掌握其栽培技术;该品种早结丰产稳产性好,定植后一般第2年开始挂果,采用双臂篱架亩植178株,单株产量4.31kg,平均亩产达700kg;第三年进入丰产期,第一茬果产量控制750-850kg/亩,果实品质上等,第二茬果产量控制500kg/亩。在广西南宁市、河池市、百色市、柳州市均建立了该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点,通过对新品种开展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该课题主要为了丰富广西葡萄种植的品种且能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而进行新品种选育,通过新品种的栽培示范,形成配套的栽培技术,以点带面,加速新品种在广西葡萄产区的推广利用,真正起到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的作用,促进广西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