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主要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57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中国鸭年养殖总量约为54.7亿只,其中存栏量约为15.3亿只,年出栏肉鸭约为39.4亿只,养殖总量占世界鸭养殖总量70%以上。中国每年因各类疾病引起的鸭死亡率高达15%-20%,损失达百亿元,其中鸭病毒病(禽流感,鸭瘟,鸭副粘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腺病毒,鸭细小病毒,鸭肝炎病毒,鸭圆环病毒,鸭黄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约占鸭传染病损失的89.5%。在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桂科攻10100014-5)的支持下,课题对鸭主要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快速检测诊断技术、新型疫苗和综合防控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开展了广西鸭主要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病原学研究,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鸭病料541份,并进行了PCR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共分离鉴定鸭病毒118株;对分离的病毒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鸭病毒23株,建立了广西鸭主要病毒病流行毒株基因信息库,为广西养鸭业疾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建立了GeXP、LAMP、荧光定量PCR、多重PCR和二温式PCR等32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鸭主要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方法和2种ELISA检测试剂盒,构建了鸭主要病毒病完善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为中国鸭主要病毒病综合防控提供技术保障。研制了鸭副粘病毒新型DNA疫苗(pcDNA3.1-F-Cap)和鸭副粘病毒灭活苗。其中鸭副粘病毒灭活苗的保护率100%,保护期为12个月。制定了“鸭黄病毒的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广西地方标准1项和规模化鸭场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1套,并在规模化鸭场中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2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课题中检测方法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空白。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课题技术已十分成熟,适用于鸭主要病毒病的快速检测及其有效防控等,对人类和环境等安全无害。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课题实施期间,在3个试点规模化养鸭场的195万只肉鸭中推广应用,示范应用的肉鸭平均成活率提高4.08%,多出栏肉鸭7.95万只,为肉鸭养殖业实现经济增收286.2万元。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