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56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水禽副粘病毒、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水牛结核病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在越南和东盟各国高发,但却缺乏相应的防控技术和能力来应对,这些疾病也是制约中越边境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广西与越南毗邻,仅依靠中国境内设关卡方式防控,是无法防止越南境内的动物疫病传入中国。在广西科技厅科技重大专项(桂科重1222003-2-4)的支持下,课题对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传染病的血清学、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完善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和应用技术平台,制订了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开展了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监测和分子病原学研究,检测畜禽血清样品27696份,对3165份禽病料和537份猪病料进行PCR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共分离鉴定127株病毒,并对分离的58株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建立了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传染病流行毒株基因信息库,揭示了重要动物传染病在中越边境地区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为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开展了重要动物传染病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方法72种(3种电化学免疫传感器、5种GeXP、21种LAMP可视化、12种荧光定量PCR、14种多重PCR、3种套式PCR、1种二温式PCR、11种ELISA和2种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方法),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和应用技术平台,为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保障。3.开展了鸭副粘病毒新型DNA疫苗(pcDNA3.1-F-Cap)和鸭副粘病毒灭活苗的研究。4.建立了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制定了中越边境地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并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有效防控中越边境地区重要动物传染病,阻截境外动物疫病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5.课题组起草了“禽肺炎病毒的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牛轮状病毒的检测半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 RT-PCR)法”和“鸭坦布苏病毒的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3项广西地方标准;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6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论文96篇,其中SCI论文27篇,中文核心期刊69篇;培养了2名博士后和7名硕士研究生。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课题中检测方法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空白。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课题技术已十分成熟,适用于重要动物传染病的快速检测及其有效防控等,对人类和环境等安全无害。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在边境县乡和养殖场推广应用,累计出栏肉鸡6000多万羽和肉猪24多万头,成活率分别提高了5.1%和1.3%,经济效益提高5.2%,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