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786
成果描述:
| 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已成为该区柑橘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黄龙病由三种病原引起,分别是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中国黄龙病病原类型为亚洲种。在广西对黄龙病疑似样品进行检测,一些呈明显黄龙病症状的样品常无法检测出亚洲种,推测有黄龙病症状的样品不仅仅是由亚洲种引起,可能存在其他病原。为此,针对该问题,该课题于2010年申请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题目是“广西柑橘黄龙病植原体的检测研究”,2011年获批,合同期限是2011.3-2014.3。该课题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采用植原体引物对广西主栽柑橘品种黄龙病疑似样品进行大规模检测,明确植原体病原特点及其分布,建立柑橘黄龙病亚洲种及植原体检测PCR技术体系,为黄龙病的防控提供服务。主要内容有三方面:采用植原体引物对广西主栽柑橘品种黄龙病疑似样品进行检测,研究疑似样品中是否存在植原体病原及存在的比例、植原体在不同柑橘品种、不同症状类型中的分布。采用黄龙病亚洲种引物对黄龙病疑似样品DNA进行检测,研究亚洲种在不同柑橘品种及不同症状类型中的分布,并和黄龙病植原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黄龙病样品中植原体单独存在的比例、和亚洲种同时存在同一个DNA样品中的比例。根据黄龙病植原体序列及亚洲种序列的特点设计引物对黄龙病植原体及亚洲种进行综合检测研究,建立黄龙病植原体及亚洲种综合检测技术体系。主要技术路线是对广西栽培的不同柑橘品种进行初步调查对黄龙病疑似症状进行描述并取样对取样结果进行PCR检测建立黄龙病植原体和亚洲种两种病原检测技术体系。通过三年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黄龙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扩增了非洲种和美洲种23S-5S rRNA基因区域的序列,并根据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的序列设计引物对不同来源的黄龙病样品进行扩增和分析,研究序列的多样性。在23S-5S rDNA区域,亚洲种和非洲种之间的同源性为97.3-97.5%,亚洲种和美洲种之间的同源性为94.1-94.4%,非洲种和美洲种之间的同源性为94.0-94.2%,同一种类型即种内之间的同源性非常高,为99.8%-100%之间。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家级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和第十二届国际柑橘学大会上。黄龙病疑似样品DNA的提取研究。采用五种DNA提取方法对黄龙病样品的DNA提取进行研究,找出了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DNA快速提取方法。该研究结果已在《南方农业学报》上发表。黄龙病疑似样品亚洲种的检测。通过对黄龙病疑似样品的检测,了解到黄龙病已经对广西南丰蜜橘、砂糖橘、金柑和柚类等传统柑橘品种造成严重危害,茂谷柑也遭受黄龙病进一步侵染的趋势。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国南方果树》和《南方农业学报》。利用多重PCR检测发现同一株树有同时感染两种病原(黄龙病和衰退病)和三种病原(黄龙病、衰退病和啤酒花矮化类病毒)的情况,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SCI期刊《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在亚洲种的检测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更为经济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专利号为201310532794.1。黄龙病疑似样品植原体的检测。利用植原体引物对黄龙病疑似样品进行检测,植原体总阳性率为22.17%,其中温州蜜柑、红江橙和沙田柚的植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9.13%、20.27%和17.56%。在127份温州蜜柑样品中检出亚洲种114份,植原体37份,同时存在植原体和亚洲种病原的DNA样品共36份,只检测到植原体的样品只有1份。在148份红江橙样品中,检出亚洲种100份,植原体30份,同时存在两种病原的DNA样品共25份,只检测到植原体的样品只有5份。在131份沙田柚样品中,检出亚洲种82份,植原体23份,同时存在两种病原的DNA样品共13份,只检测到植原体的样品只有10份(其中4份为斑驳症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果树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上。该项目的创新点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克隆分析了黄龙病非洲种和美洲种23S-5S rDNA的序列,并对柑橘黄龙病三种病原23S-5S rRNA区域多样性进行研究。筛选出了一种安全、经济、简单、有效的柑橘黄龙病DNA提取方法。全面系统地对南丰蜜桔、砂糖橘和茂谷柑等特色柑橘品种进行黄龙病检测研究。首次对柑橘黄龙病、衰退病、裂皮病等进行多重检测。检测到一种与黄龙病表现症状有关的新植原体类型。该研究形成的黄龙病亚洲种及植原体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柑橘苗圃、柑橘园黄龙病疑似病株的鉴定。该技术的应用涉及到核酸的提取,该研究不采用CTAB法提取核酸,因此没有氯仿等有毒药品的危害,但应用该技术时须注意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