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山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775
成果描述:
| 课题来源:中山市科技计划:中山市典型水产品中砷和汞形态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20114A1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龙眼产期化学调控剂氯酸钾环境化学行为与土壤生态毒理研究(30370289)、作物间套作体系强化修复基塘系统底泥多氯联苯污染的机理研究(30670380)、冬种黑麦草修复稻田典型除草剂残留的生态化学机理研究(30870413);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农业土壤中多氯联苯分析方法及其在不同种植作物中的残留规律研究(2009k07)。技术原理:该成果的基该技术原理和特征:该项目在开展几类重要化学污染物,包括难降解有机氯污染物(多氯联苯、六六六、DDT等)、除草剂(苄嘧磺隆、丁草胺等)、(高)氯酸盐和重金属(砷、汞、铅、镉)等在广东典型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研究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方法开发、残留调查、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研发和改进了十多种污染物检测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典型有毒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方法,调查了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典型有毒化学污染物污染残留状况,针对受污染的农业面源,通过植物修复、农业措施修复和农药减量化技术,特别是利用抗污染低累积品种、特异修复植物与作物复合间种、微生物修复等低成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与农药减量技术开展综合治理。针对新型污染物(高)氯酸盐,通过利用污泥有机肥加快(高)氯酸盐降解技术,利用模拟生物反应器、稻秆构建生物活性渗透栏和湿地植物修复等技术对(高)氯酸盐污染水体进行修复,为龙眼产期调控技术应用与高氯酸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措施。3.技术创造性和先进性:1)针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几类重要化学污染物,研发和改进了十多种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2)系统调查了2009-2012年间中山市蔬菜农药残留污染状况、中山市水产品砷形态污染状况、惠州供港蔬菜基地土壤中典型污染物污染特征和茂名市龙眼果园(高)氯酸盐污染状况等,掌握了上述地区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几类重要化学污染物残留状况,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3)提出了植物间作、混种和轮作种植方式针对除草剂、多氯联苯等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建立了农田冬种黑麦草等填闲作物修复除草剂、黑麦草-蚯蚓-菌根微生物联合修复多氯联苯、含铁微肥降解土壤有机氯污染物等修复技术,并进行了田间示范;提出了活性污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高)氯酸盐污染的技术;为(高)氯酸盐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措施。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检测方法技术成熟可靠。项目组在中山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建立示范实验室,随时可以对外提供技术支持。修复技术已经在江门、中山、茂名、惠州等地生产基地进行示范推广,每年监督和修复的推广面积共约21万亩,达到较理想的绿色修复效果,且在江门、惠州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该项目成果技术含量较高、技术成熟、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阔。该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农业面源综合治理。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目检测与修复技术分别在中山、茂名、江门、惠州、佛山等地应用示范,检测监控面积共计20多万亩,已公开发表论文51篇,其中SCI论文9篇。存在问题:基层农业专业人员年龄偏大,年轻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等影响该项目的推广。历年获奖情况:论文《大田生产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植株中镉的分布特点》和《高氯酸盐对水稻生理生态的影响及其在稻田系统中的分布规律》分别荣获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论文《植物间作体系根际修复土壤多氯联苯的效应》和《高氯酸盐与铬复合污染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荣获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论文《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菜地土壤中多氯联苯》荣获中山市第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