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624

成果描述:

所属领域:环境科学技术。三江源之生态地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科学界和社会所关注。然而,源区经历了显著地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影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急需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主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急需系统研发和集成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急需创建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范式。针对上述重大需求,24年来系统研究了草地退化的机理与恢复途径,以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固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提升为目标,建立区域生态恢复技术体系、提供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双赢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主要创新贡献:围绕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科学问题,提出了过度放牧是引起三江源高寒草地退化的主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退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8%和32%;建立了高寒草地退化阶段定量评价体系和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2套;发展了退化草地恢复重建原理及实现途径。围绕区域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重大需求,建立了青藏高原第1个草种质资源库与资源圃,保存种质资源5895份;选育多年生牧草新品种6个,编制6项牧草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累计生产良种4350万公斤;编制和发明了21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技术规程及专利,集成退化草地3大类综合恢复治理模式。围绕区域草地可持续生产的战略需求,选育饲草新品种5个,累计生产良种32240万公斤,编制和发明了16项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规程及专利;创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研发并推广了“天然草地用半留半放牧利用模式”、“草地资源经营置换模式”和“家畜两段饲养模式”;构建了三江源草地畜牧业生产新范式。主要知识产权:育成草品种11个,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件,编制技术规程40项,发表论文451篇。完成咨询报告1份,建议1份。示范推广规模及效益:基于项目技术体系及模式的推广应用,累计生产牧草良种36590万公斤,用于青藏高原及北方退化草地治理267万公顷。黑土滩治理示范区1. 4万公顷,推广治理黑土滩35万公顷,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12万公顷,退牧还草草带更新733万公顷。建立饲草料生产示范基地38万公顷,牛羊营养均衡养殖基地2个,健康养殖牛羊75万头(只)。牧草良种及牛羊营养均衡饲养累计销售收入达到2.37亿元。科技培训2000人次。有效促进了三江源草地生态功能恢复、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提高。
需求匹配